有不知數量的暗線,隱匿在市井之間。
“原先詔獄是誰負責?”
“是劉百戶,現在已經去了南鎮撫司!”
原先負責詔獄的,只是個百戶,這讓賀元盛有些郁悶,也明白陸炳勛,有多么不待見自己,竟然給了這么個差事!
不過這也難怪,畢竟一個人空降到錦衣衛,還是地位不低的千戶,當權者自然不滿。
之后賀元盛又問起了詔獄內的犯人情況,等了解的差不多了,就讓手下人離開。
詔獄的入口處,有一個帶窗的房間,是詔獄內最好的地方,原來的百戶平時就待在這里。
現在賀元盛來了,自然占據了此地!
詔獄的事情不多,賀元盛也沒有什么事,就觀看起詔獄內部的卷宗。
畢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些卷宗還是關于官員的,里面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
看過了幾個卷宗,賀元盛首先了解到的,就是能在詔獄內存活下來之人,都是犯事不大,有些背景的。
甚至有一人,已經被關在詔獄十年,現在還活的好好的。
賀元盛舒坦的在詔獄內看著卷宗,可外界卻風起云涌。
自從葉赫部北歸,局勢平穩下來,皇帝開始追究責任。
作為首輔的顧漢明,馬上在朝堂上彈劾楊彥庭,說這位兵部尚書指揮不利,導致京師腹地遭遇兵災。
由于葉赫雄直搗神京時,楊彥庭沒有派大軍回援,使皇帝有些不滿,很快這位兵部尚書被罷了官。
繼續閱讀!
之后就輪到、打了敗仗的兩國公,可皇帝對這些勛貴,還是頗為照顧,所有彈劾的奏折,一律留中不發。
可文官集團另有目的,抓住了兩國公連吃敗丈,損失十幾萬兵馬之事,彈劾起來不放。
勛貴集團的勢力,都集中在三大營,這次幾乎損失殆盡,導致實力大減,底氣不足。
如此一來,朝廷上出現了一片倒的討伐聲音。
皇帝對此,也有些頭疼,一時之間感慨萬千。
年輕的時候,皇帝很重視文臣,這才導致了文官勢大,甚至可以壓制武將和勛貴。
后來年歲大了,執政經驗多了,皇帝開始扶持勛貴,用來抗衡文臣。
可那時,文臣勢力已經膨脹到了極點,勛貴勢力又墮落腐化,哪怕有皇帝的支持,也無法與文官勢力分庭抗禮。
隨著立太子一事,由于文官集團集體反抗,使皇帝無法乾綱獨斷,導致皇權和文官集團的矛盾更深,皇帝打壓文臣的心思,愈加堅定起來。
可皇帝年紀大了,前怕狼、后怕虎的,手段自然很軟,再加上勛貴集團的不成器,所以僵持了數年,也沒有達到目的。
“哎!”
看著龍書案前,擺放著滿滿登登彈劾兩國公的奏折,皇帝發出了一聲嘆息。
“陛下,這些文官越來越放肆了!”
皇帝身邊的李直,馬上趁機打小報告。
“他們是拿準了,朕不敢大開殺戒!”皇帝恨恨的說了一句。
“內廠愿意成為陛下手中的刀,只要陛下下旨,奴婢馬上收拾他們!”
內廠是司禮監直屬的特務機構,和明朝時期的東廠差不多,只是沒有東廠勢大。
皇帝聞言猶豫了一下,可還是沒有下定決心!
彈劾兩國公之事,頓時僵持下來,皇帝文官互不相讓。
朝堂的紛亂與賀元盛無關,這種大事也波及不到賀元盛,哪怕小德子之前的提醒,說有朝臣記了錦衣衛一筆,現在也沒爆發出來。
可永寧侯府內,卻發生了一件讓賀元盛擔憂的事。
在薛氏心心念念之下,賀傾萱終于從宮內傳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