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雪首先都融化掉,鮮嫩牧草從枯葉間冒出來,零星小花點綴其間,一眼望去賞心悅目。
張昀安排楊雄率領所部前往尉頭一帶,控制住那一帶的多座城邑。讓牛明留守疏勒城,讓挺著大肚子的香玉在城中主持工作。親率吳忠部、警衛隊和斥侯隊前往大宛國。大婉小婉也帶上,張昀的生活由她們照料。
貴山城大宛國王宮,張昀受到大宛國國王最高禮遇,國王讓出寶座,由張昀坐。
張昀贈送國王和大宛國主要官員們玻璃制品,閃瞎了國王和主要官員們的眼睛。在張昀這里不值錢的東西,在那些人眼中卻珍貴遠超珠寶。
張昀在大宛國巡視了十多天,接見了主要官員,看望了大宛國黎民百姓。
接著率領大宛國五千步騎,向東前往烏孫。大宛國步騎由大宛國騎都尉直接掌控。
烏孫王國大小昆彌皆受大漢冊封,東漢末時,由于遭受強大北匈奴的連續打擊,國力非常衰弱。
大昆彌王治在赤谷城,國王聽說張昀親率大軍前往,嚇得魂飛魄散,趕緊親率官員帶著厚禮,前出一百里迎接。
張昀讓隊伍扎營,在大帳中接見烏孫國大昆彌。
張昀首先訓斥大昆彌沒有主動到疏勒城參見之罪,其次表揚了大昆彌遠道迎接之誠懇態度。
大昆彌膽戰心驚,拜伏在地,不敢說話。
張昀命令大昆彌在前帶路,一行前往赤谷城。
赤谷城竟然沒有城郭,防衛能力極差,難怪會屢遭匈奴打擊,國力越來越弱。
不過不筑城很正常,因為該國風俗和匈奴差不多,生產方式是游牧,百姓沒有固定居所,穹廬為室旃為墻。游牧部落不斷遷移,疆界時刻發生著變化。
來到赤谷城后,張昀發現沒有合適房子入住,就仍然住大帳中。
張昀召見該國相大祿,聽取其對國情匯報。
該國有戶八萬,口四十二萬,勝兵六萬六千三百人。
昆彌是烏孫的最高統治者,相當于其他封國國王,其下為相、大祿,而后次第設有大將、侯至騎君諸等官職,他們多為王族后裔或親族。開國君主獵驕靡為昆莫,以長子為太子,而次子即為“大祿”。
昆彌和各級翎侯,既是軍事首領,又是民政首領,牧民和首領之間,各級首領之間,都有嚴格的隸屬關系。烏孫的軍事、行政組織也密不可分。烏孫國按戶口征男丁為兵。
相大祿:“相”是中原的丞相,“大祿”是“相”的烏孫語音,并稱“相大祿”。相大祿不但掌管行政,而且有兵權,職權相當于大漢的丞相加上太尉。
左、右大將:與匈奴相同,以左為尊,左大將在右大將之上。烏孫左、右大將相當于匈奴左、右賢王以下的左、右蠡王,左、右大將均由王族成員擔任,握有一定數量的的軍隊。
侯:又名翕侯,國共三人,是地方的軍政長官。烏孫翕侯與大月氏翕侯同樣是部落首領,不過前者的實力比后者弱小,沒有割據一方。
左、右都尉:與大漢的衛尉相似,掌宮門衛屯兵。
大監:烏孫設大監二人,職權與大漢的御史大夫相似,掌管律法。
大吏:共一人,管理官員事務。
舍中大吏:大吏的屬官。
譯長:掌管翻譯事務。
牧畜有馬、羊、牛、驢、駱駝、犬等,所產馬匹與大宛國的質量相當,在伊列河谷,種植稻米,種子由大宛國取來。
有冶銅和冶鐵機構,能夠開采鐵礦銅礦,制造鐵刀、鐵錐,甚至制作環首鐵刀、鐵劍,銅器諸如青銅錐、小銅飾、銅碗等。斧、鏟、鑿等金屬工具也能制作。
張昀聽后,對烏孫國情有了大致了解,讓張昀最感興趣的是該國馬匹和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