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趟,趙維預計需要三四天的時間。
可是,要把兩條大船裝滿,卻不是什么容易事。
所以,連趙維自己都沒想到,等兩條滿載而歸的大船再次出現在瓊州海面的時候,已經是半月之后。
而且,瓊州也不是離開時的瓊州了。
趙維的船離瓊州港還有一段距離,就見攀爬在桅桿頂處的一個黝黑少年猛然大叫:
“敵襲!!”
下面的趙維一個激靈,“敵特么什么襲?這可是瓊州,大宋的老窩,難道元兵打過來了?”
朝桅桿上嚷嚷,“海娃子,你他娘的看清楚了嗎?哪來的敵襲?”
海娃聚目,細看一陣,“沒錯,港外皆是元船,還有回回的三角帆船,而非大宋海舟。”
趙維一聽,趕緊從身邊道士手里搶過佩劍,眼珠子通紅,“準備迎敵!!準備迎敵!!”
至于身邊那個道士......也是無語。
你搶我的寶劍作甚?再說了,咱們就兩條船,寧王想的不是跑,而是迎敵。這份膽識,確是不俗。
道士俗名王勝,乃是終南南宗李道純的弟子。同時也是崖山一役,撲身敵艦那幾十個道人中的幸存者。
同樣的,桅桿上的海娃子,便是自焚沖陣的嚴老漢的兒子。
除了二人,船上還有十來個道士,還有海娃的姐夫關六郎,都是崖山一役的熟面孔。
事實上,趙維拿圣旨去百姓營那邊征人,根本沒人愿意陪著混蛋寧王胡鬧。
也就是在崖山離皇舟近的,親眼看見趙維擊鼓的一小部分人,對其堅信不疑,愿意與之同往。
而除了這些人,船上還有兩波人。卻不是趙維從瓊州帶出去的,而是在交趾“撿”回來的。
而且,領頭的人來頭還不小。
一位是大宋前宰相陳宜中,另一位則是前殿前司都指揮江鉦。
陳宜中是早前受楊太后委派,去交趾借兵抗元的。
結果,這老先生一去就是大半年,要不是趙維也去了交趾,這老貨就住那不走了。
至于江鉦,卻純粹是巧合。
之前說過,張世杰與江鉦政見不合,把江鉦打發去福建為其父江萬載發喪了。
江鉦安排好老父后事之后,仍心系家國,募集了五百勇士,準備去崖山與皇駕匯合。
走在半道上,聽聞崖山兵敗,官家南下的消息,于是江鉦又往瓊州趕。
但是,奈何整個雷州半島皆被元軍封鎖,他又帶著五百義勇,想神不知鬼不覺地越過元軍防線根本不可能,只得繞道交趾,尋船渡海。
結果,剛到交趾王城,就聽說有宋船在此。過去一看,原來是趙維。
江鉦沒有經歷崖山一戰,對趙維的印象還停留在原來。此時見寧王拔劍而立,居然嚷嚷著要出戰,不由皺眉無語。
這......還是那個寧王嗎?
咳咳,清了清嗓子,“寧王,稍安勿燥!鉦之見,似乎不像敵襲。”
趙維一聽,“江帥何以見得?”
普普通通一句,卻是又讓江鉦有點不適應。
要知道,以往的趙維都是當面直稱其名,背地里叫他“老不死的”。
這么客氣的時候,真的沒有。
一指隱約元艦,“元船首尾相連,非是攻打陣勢,更像是回營入港。”
“況且,寧王且看,我瓊州大營并無戰船出戰,且中門大開,也不像守勢吧?”
江鉦說完,趙維還沒搭話,卻是馬小乙蹦出一句,“這么說,瓊州投降了?”
“滾!!”
趙維大罵瞪眼,“太尉和陸相豈是偷生之輩?定會戰至最后一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