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換了點金銀什么的。”
“嗯!?”趙曄腔調都特變了,“不可能!”
他可是知道土人對金銀的看重,他也想從土人那換金銀,可是人家死活不給,給多好的絲綢瓷器都不換。
陸秀夫等人此時也是神情一變。
金銀!?那可是最方便帶回中原的好東西。
江鉦也顧不上當和事老,更不管什么二王之爭,搶前一步,“換了多少?”
“嘿嘿。”趙維賤賤一笑,“沒多少,不足掛齒。”
“沒多少是多少?”
“也就....200多斤金子,2000多斤白銀吧!”
“多....多少!?”
這回不光江鉦,陸相公調都變了,一眾屯主差點沒站穩。
“他,他說200多兩,還是200多斤啊?”
十六兩為一斤,200多斤就是三千多兩。還有2000多斤白銀.......
結果,大伙兒還沒反應過來,趙維得瑟到極致的腔調又傳了出來。
“嗨,別驚訝哈,這都不算什么。咱和曼卡的人都說好了,我的人去他們那采金子,要多少隨便拿!”
“穩住,一定穩住!這都不是事兒哈!”
“......”
“......”
“......”
包括趙曄和陳宜中,無不見鬼似的看著趙維。
皇殿之中,絕倒一片。
.....
——————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后世可能很難理解古人對貴金屬有多渴望。
某種意義上來說,那不單單是對財富的貪欲,而是已經上升到了國家興衰的高度。
而這種渴望,在宋朝尤為明顯。
中原王朝缺少金銀等貴金屬礦藏,連銅都是稀缺資源。
而金銀銅又因為其特有的價值屬性,成為了中原王朝的或官方,或民間的硬通物。
銅更是漢唐宋的官主貨幣,決定著國家金融體系的成敗興衰。
銅作為貨幣,在漢唐之時還好些。盡管中原缺銅,但由于經濟體量和人口數量的關系,還能夠支撐貨幣運轉。
可是到了宋朝,情況卻是急轉直下。
朝不抑商,致使經濟體量在短短幾十年內呈現爆發式的增長。
而占城稻的引進,又使人口突破糧食約束,贈長到一個新的高度。
兩相疊加,使得兩宋三百年間,趙宋無時不刻不被“錢荒”所困擾。也由此衍生出鐵錢、交子、錢引、會子等應對之策。
雖然有所緩解,但直至趙宋滅亡,貴金屬的急缺也從未解決過。
宋人想銅、想金銀,尤其是朝堂上的相公們,早就想瘋了。
這也是趙曄只是發現了一個小小的銅礦,還是無甚產出的情況下,依然被相公們于殿上褒獎的原因。
而現在趙維告訴他們,不但忽悠來一噸的白銀,好幾百斤黃金,而且特么還能去土人的領地開礦?要多少有多少?
不難想象,聽到這個消息,大伙兒是什么表情了。
此時,趙維一下從混蛋變成了香餑餑。
諸位相公無不圍攏而來,神情熱切地問寧王到底是怎么讓印第安人乖乖交出真金白銀的。
要知道,動這種心思的可不在少數。原住部落除了糧食之外,能讓宋人心動的也就只有金銀了。
可是,印第安人視之如生命,說什么也不換,更別說到他們的領地開礦了。
對此,趙維當然不會隱瞞,只不過有點嘚瑟。
終于找著點小白臉兒眾星捧月的感覺了哈,將怎與曼卡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