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出現“噸”計量單位前,船只的運載能力是以“料”為單位來計算大小的。
而“料”的意思,最初并不是船只承載單位,而是造船所用木料的數量。
一料標準用船木料,是指長度為一丈,直徑約一尺的原木。
由于這樣的一根木料在水中的浮力,基本可以承載三個成年人的重量,也就在三百多斤左右。
因此,隨著習俗慣性的延續演化,古代船匠便漸漸的把船木料在水中浮力的承載量,用來計算船只大小。
回頭再看謝明所說的千料戰艦,按最低標準的一料300斤來算,一千料大船便是30萬斤,就是后世的1500噸。
這么說吧,大宋的一般戰船載重量只有400噸左右,趙維改的那條復興號更是只有200噸。
只有唯一的那艘皇家龍舟算得上是龐然大物,但也只有1300噸的載重,比人家還小了一圈兒。
粗略估算,1500噸的大艦可輕松承載千人渡海。而且甲板足夠寬闊,甚至能放下回回炮(投石車)。
陸秀夫等人聽得是面若死灰,沒想到,元人竟如些決絕,這是誓要置大宋于死地了?
他們哪知道,這都是趙維惹的禍。
崖山時,張弘范被他最看不起、最沒有戰斗力的大宋龍舟給撞沉了。
而大宋龍舟卻安然遠遁,就只是船頭缺了一角,修一修還能用。
這讓張弘范和忽必烈深深地意識到,大有大的好處??!
于是,君臣二人不約而同的對“大”開始癡迷。
......
“這當如何是好?”有朝臣已經開始驚慌。
這又是追擊不放,又是猛襲倭國,又是建造巨船的。一連串的打擊,仿佛把他們拉回到一年多之前,那些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子里。
此時,陳宜中跳了出來,老臉煞白:“要不...咱們繼續跑吧?”
聽得趙維恨不得把這老倌兒踹海里去。
還沒打過來呢就想著跑?能不能有點出息?
可惜趙維不知道,朝臣之中,有此一念的絕不在少數。
至少在陳宜中說出這么丟臉的話之后,鮮少有人駁斥。
連陸秀夫和張世杰都沉默不語,顯然在思考有沒有跑的必要.。
在他們看來,當下之安寧來之不易,且大宋剛有復興之象,此時蒙元若來,無疑是災難。
陸秀夫沉吟良久,最終還是沒有草率表態。
“此事還需百官朝議而定,諸位稍安勿燥?!?
陳宜中一聽,連連上言,“君實還是要早有決斷,畢竟是一年還是三年,誰也說不準。到時再避,卻是為時已晚?!?
見陸秀夫沒說話,接著又道:“依宜中之見,不管去留與否,皆可先派人南下覓得良處,以備萬全!”
大伙兒聽聞連連點頭,陳與權說的有道理,先鋪路總是好的。
連“崖山英雄”趙曄都諫言道:“此地本就兩面靠海,無險可依。小王以為,再尋良地不失上策?!?
趙維:“......”
他媽的!怎么沒有元朝消息的時候,一個個勵精圖治,豪氣沖云的。
那干勁兒,那心氣兒,都沒誰了。恨不得有一口糧食都要存下來,有一塊兒線布都得送到趙維這換金銀。
可特么一聽元朝要殺過來,就萎了?簡直就是換了一群人。
“操??!”趙維眼珠子一瞪,這都特么是什么東西???
“不是......”忍不了了,“都,都等會兒!他娘的,這就開始琢磨跑不跑的事兒了唄?”
眾人一怔,茫然看著寧王,“寧王...是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