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其人自不用多說,千古忠烈。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后世多少忠國烈士的榜樣,亦是漢人風骨的寫照。
其文學造詣在當下,可為文壇盟主,氣節操守亦被百姓稱道。
在民間的號召力,更是趙維這些皇族后輩所無法比的。
至于另一位,張玨,張君玉,后世雖名聲不顯,也沒有文天祥那么高的名望,但是在軍中,尤其是巴蜀之地威望,卻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了。
張世杰別看是太尉之尊,總領大宋軍權,可是和張玨比起來,渣渣都算不上。
張玨可以說是南宋末朝最后一位戰神般的人物了。
這么說吧,由于在宋金時期北宋南撤之時,為了抵擋金國南下,宋軍將黃河掘開了一個大口子,人為造成了有史以來黃河最大的一次改道——借淮入海。
也就是說,原本由山東入海的黃河,一路南下與淮河匯流,差點并入長江。
這次最大規模的改道,使得淮河下游不堪重負,形成了橫亙千里的泥塘黃泛區,成了南宋在江淮地區最為重要的天然防線。
而江淮泥沙不僅僅是擋住了金人,也擋住了后來的蒙元。
以至于,蒙元攻宋,無法從最便捷的江淮南下,而只能選擇另外兩個突破口。
一個是襄樊,也就是襄陽和樊城。
這個后世小說、電視劇中時常提起的四戰之地,被大別山脈、大巴山脈和秦嶺相夾正中,是蒙軍南下的必經之路。這兩座城池元軍打了六年,最后以守將呂文煥投元而告終。
另一個便是四川。
進入四川,由三峽出長江,一樣也可順江東去直搗黃龍。
而四川最為重要的大爭之地有三處:
一處,是重慶府,也就是后世的重慶。這是三峽門戶,這里若失,則三峽門戶大開,蒙元出川易如反掌。
第二處,是位于瀘州的神臂城,扼守長江之上,是重慶的西大門。此處若失,長江上游沿線的元軍便可直達重慶城下。
第三處,是位于合川的釣魚城。扼守嘉陵江岸。自甘陜入川的元軍,過秦嶺蜀道,經利、巴二州順嘉陵江南下。若有失,重慶亦是南門不保。
而事實上,元軍最早占領的南宋疆土就是四川,而最后占領的也是四川。
早在近半個世紀之前,還是大蒙古帝國時代,蒙哥大汗便雙管齊下攻略巴蜀。
一面是,自甘陜發兵自秦嶺蜀道南攻;而另一邊,則是征服西夏、吐蕃、大理國,繞道云貴高原,自巴蜀盆地的西南攻入。
在蒙哥大汗苦心經營十余年之后,終于在四十年前占領巴蜀全境,只余重慶、神臂、釣魚三城未入囊中。
可以說,勢如破竹的蒙軍只要攻下三城,占領三峽門戶,南宋已經可以宣告滅亡了。
但是,蒙哥沒想到,他這個橫掃歐亞的不世汗王會折戟于一個他都沒聽過的釣魚城下。
他的繼任者忽必烈更沒想到,擋在南宋面前的最后一塊門板,整整困了他三十六年。
正是這三座孤城,構成了南宋最后一道防線,直到趙宋滅亡,也沒放一個元卒近入三峽水道。
而從蒙軍入川的這四十余年中,幾乎全都有張玨的影子。甚至最后最艱難的后二十多年,張玨是獨撐大局。
在巴蜀軍民的眼中,張君玉的名字就是定海神針,更是神一般的存在。
連在元軍將士眼中,他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如果說,忽必烈最想擒在手中的第一人是文天祥,那第二就是張玨。
盡管張玨直到被俘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川陜都統制,重慶知州,但此人無論是才能還是名望,皆在絕大多數宋臣之上,絕不容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