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讓趙維入大都,還能混跡權貴?
這是趙維求之不得的,無疑會大大提升營救的成功率。
“是誰?”趙維眼神熱切,急聲發問。
馬南寶道:“南寶也不確定是誰。不過,前年夏天,也就是皇駕剛剛出走的那段時間,曾有一個操著信州口音的年輕人,尋到咱家打聽官家下落。”
“信州年輕人......”趙維皺著眉頭,一時摸不著頭腦。
“對,信州!”馬南寶嚴肅點頭,“他說他從武夷山來,姓謝,替家里長輩尋找皇駕。”
“姓謝,替長輩尋找......”趙維更懵。
他認識的姓“謝”的就三人,一個謝明,在船隊里呢。另一個叫謝中原,在東瀛伺候倭人。還有一個大元當俘虜,也就是太皇太后謝道清。
別的姓謝的,他一時之間真想不起來。
倒是楊亮節一聽姓謝,還是信州人士,登時一驚,脫口而出,“謝君直!?”
趙維一愣,一個人名猛然浮現腦海,驚叫出聲:“哦嚓!真的假的?”
只見楊亮節和馬南寶交換了一下眼神,“這么說來,應該沒錯了,那青年十有八九是疊山先生的后人。”
疊山先生,謝疊山......趙維恍然。
如果是他,那真是天助我也!
......
疊山先生,名枋得,字君直,號疊山,與文天祥是同科進士。
別看文履善獨步千古,流芳百世。可實際上,謝君直無論脾氣秉性,還是詩書文章,和文大仙兒一比,卻是一點都不落下風。
年輕的時候,文天祥以剛猛著稱,懟天懟地懟空氣,朝中奸佞讓他罵了個遍。
可是,謝君直還沒當官兒就開始懟。
在考場上,就把當朝宰相董槐罵了個通透。而且不是心里罵,也不是口頭上罵,而是寫在考卷上罵。
考官王應麟一看,這哪行,還沒當官呢就這么剛?
于是,把謝君直的名次一貶直下。可即便如此,他也拿了個二甲頭名。要是收斂點,保佑四年的狀元郎到底是文天祥,還是謝枋得,還真說不準。
之后的為官之路,謝與文也極為相似,都是看不慣就罵,罵完就被貶。
只不過,文天祥被貶,是到了地方接著罵。
而謝枋得則不然,罵完被貶,那老子干脆不伺候,直接回家當教書先生去了。
再然后,元軍南侵,謝與文又選擇了同樣的路,傾家蕩產舉義軍衛國。可謂忠烈表率。
失敗之后,文天祥被俘,謝枋得也從此銷聲匿跡,所有人都以為他戰死殉國了。
可在原本歷史之時,謝枋得不但沒有死,而且干出了更加剛強的事兒。
元朝最終找到了謝枋得,勸降不得,又鑒于他在文人之中的地位,將之強行抵送大都。
結果,疊山先生根本不給忽必烈招降的機會,絕食而亡。
那么,就這樣一個連腸子都不會拐彎兒的鋼鐵直男,為什么如此重要呢?
原因很簡單,當代文壇無問南北,文天祥、王應麟、謝枋得三人可為魁首,威望才學皆無出其右。
首推自然是文天祥。不是說他比另兩人強多少,而是實在太出名了,無可爭議的當世第一。
次之是王應麟。這老先生才是真實的大才,門生故舊滿天下。連文、謝二人見了老爺子都得尊一聲恩師,更是為天下文人之師。
而謝枋得別看排在最后,他的弟子也不少。
而且,不論是舊宋不愿屈從于元朝的讀書人,還是已經降元的舊宋官員,皆有疊山先生弟子在列。
忽必烈為了取得舊宋士大夫階層的支持,讓天下百姓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