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將百姓折磨得不輕。而另一面,則是許下種種美好的新朝。換了誰都要搖擺。
大宋走到今日,仍有那二三大義不離不棄,已經是萬幸中的萬幸了。當下更不應該怨人不忠,而是要好好反省一番,怎樣得回民心。
謝疊山看著趙維若有所思,不由露出欣慰之意。
孺子可教,儒子可救!這個寧王當是成大事之輩,可傳衣缽。
......
————————
接下來的事兒,比趙維想象的要簡單許多。
謝疊山降元,待遇自是優渥。元朝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親自來請,且親送入京。一眾儒生弟子更是來者不拒。
做足了場面,就是要給舊宋百姓看看,元人對宋儒的尊敬。
曾經大宋讀書人的榜樣,一個轉身卻是成了元人拉攏民心的榜樣。
至于趙維,經疊山先生引薦,又是成王之子,舊宋寧王,自然也是優待俘虜,歡迎歸降。
當然,再怎么優待,和疊山先生也是沒法比。
魏天佑稍一調查就發現,這個趙維就是個混世魔王,名聲在外。
在臨安時,壞事做絕,把人都得罪光了,和那個近來頗為活躍的璐王趙曄可是差遠了。
不用想也知道,這是在外躲藏吃盡苦頭,想到大都去享福了啊!
魏天佑是北人,對南朝舊貴本就不喜,趙維又是如此行徑,那就更不待見。
繼續閱讀
所以這一路上:
疊山先生住的是頂層的上艙,連儒生都有好房優待,咱們寧王住的是底層下艙。
疊山先生有專門的婢女服侍,咱們寧王則是派了兩個元卒守在門前,連出門都不行。
在北方上岸,疊山先生是香車軟駕,咱們寧王則是...好吧,還不至于讓趙維走著入大都,給了頭毛驢兒,比船上待遇強多了。
至于吃上面就更別想了,堂堂寧王和兩個看門大頭兵同食同住。
而且,還被克扣,當兵的把肉都挑完了,剩下菜葉鍋底丟給趙維。
要不是疊山先生每每與儒生講經都叫上趙維,順道留他在艙中改善一二,趙維非剩下一層皮到大都不可。
但是沒辦法,只得忍著。疊山先生歲數又大了,魏天佑恐路上有意外,走的也慢,整整晃悠了兩個來月。
閑話不說,兩個月之后,大都城外,時值初夏略顯燥熱。
一伍南來的官隊正要入城,謝疊山和趙維正在隊中。
眼見并不算巍峨的城池,趙維恍如隔世。
大都,本是金國南京幽州,大概是后世華夏的首都北京的位置。
雖然還沒有紫禁城,沒有長安街,卻也是當之無愧的天下之城。只于城外遠觀,但見巍峨城墻綿延不絕,甚至恢宏。
只不過...只不過城門職守皆是白氈為頂、寬沿圓帽的蒙元兵卒,讓看貫了后世電視劇的趙維頗感違和。
漢人的城,守著異族的兵,怎么看怎么別扭。
不過,這就是現實,以后只要他在這城中一天,這樣的別扭卻是還多著。
隨大隊進城,立時熙攘。剛過城門,官隊便聽見街邊有人嚎叫而歌。
趙維細聽,眼珠子沒瞪出來。
“嚓!怎么剛說完別扭,就來不別扭的了?”
可是此情此景,這歌聲卻是應該更別扭才對。
那是一段甘陜的民謠雜曲,也就是后世的秦腔古調。
“我本是鳳翔坎坎兒上的黑心狼...”
“土坎坎上拜月,山溝溝里擒羊...”
“做一世狼王....嘯一世張狂...”
“奈何韃靼闖了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