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現(xiàn)在開口的用意在于,不能讓元軍用這么短的時間解決東瀛。
這不單單是給北條時宗爭取時間的問題,還關系到在這場戰(zhàn)爭中,能讓兩國消耗多少國力。
原因很殘酷,那就是:大宋打不過。
這是一個極為尷尬的現(xiàn)實,即使趙宋已經成功越洋,到達了美洲。
即使美洲的發(fā)展看起來十分順利,可是不爭的事實還是——趙宋依舊處于茍延殘喘的狀態(tài),無論是精氣神,還是硬實力,都難以對抗蒙元。
所以,能為其爭取一天就爭取一天,能爭取一個月就爭取一個月。現(xiàn)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趙維和疊山先生這兩個埋在大都的暗子。
不過萬幸,得益于趙維那個混蛋的人設,在很多特殊的場合允許他“胡言亂語”。
也不得不說,趙維和謝疊山的組合簡直就是絕配,正式場合有先生出面,像這種有些隱晦的的時候又能讓趙維說話,互補互助,配合完美。
就比如現(xiàn)在,站在疊山先生的立場,他是沒法開口的,甚至還要支持伯顏的言論。
因為他的形象就是忠于元帝的賢臣,能盡早解決東瀛,自然是最好的結果。
但是,趙維不一樣,他是個貪婪、沒有底限的渾人。看著山河圖看到的不是家國利益,而是閃閃發(fā)光的黃白之物。
一臉蛋疼地說出,“這么大一塊地,一個月就解決掉,太可惜了吧?”也是相得益彰。
而這句話,也正打在伯顏的癢癢肉上。
伯顏不明白這個道理嗎?他當然懂!
如果真的一個月就拿下東瀛,那么不管是天皇受降,還是被其殲滅,都昭示著東瀛被大元征服,四島之地淪為元土。
在元朝的土地上燒殺搶掠,和在東瀛的土地上燒殺搶掠,是有區(qū)別的。
伯顏自然傾向于不急著拿下京都,而是在本洲島上逐一攻破,讓將士們在本洲島上慢慢享受這份為數不多的饕餮盛宴。
而且,除了失去劫掠的時間,還有一點是伯顏不愿意見到的。擊敗東瀛的首功,也一定落不到他頭上,而是讓張弘范撿了便宜。
為什么這么說呢?
攻克敵都,覆滅天皇,還不算首功?
不算,因為東瀛的主力部隊在九洲島和張弘范對峙。
一但伯顏以急速奇襲京都,拿下北條時宗和天皇,張弘范還來不及陷入纏斗,那些東贏武士就變成了無主的沒頭蒼蠅。
到時只有兩個結果:
一,被張弘范全部收編。
二,沒士氣盡失的大潰敗。
那么,到底是俘虜或大敗東瀛的主力軍功勞更大,還是奇兵偷襲京都功勞大?誰也說不清。
只有在張弘范與九洲武士軍陷入苦戰(zhàn)之后,他拿下京都,才能彰顯出這支奇兵的重要性。
但是,伯顏明知道極速進兵京都有這么多的弊端,可也不得不這么樣。
因為大元皇帝是忽必烈,一個讓任何人不敢造次的圣君明主。
順著疊山先生的意思,把你伯顏放在這個位置,已經是給了你好處。如果貪心不足,那就是失了分寸。
強如伯顏,也沒這個膽子在忽必烈面前失了分寸。
只能是硬著頭皮,放棄利益,放棄首功,依照元帝的意思進兵京都。
然而,趙維的那句話,卻是讓伯顏突然明白一個道理,這個寧國侯的存在到底有什么用?
現(xiàn)在用處就來了,沒有比他更好的背鍋俠了啊!
不動聲色地看著趙維,“寧國侯此言何意?”
只見趙維指著自己,“我啥意思?丞相這不明知故問嘛?”
“要我說啊,在橫須賀登陸沒問題。可之后,什么京都啊,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