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向阿難答一拱手,“時辰不早,維告辭了。”
阿難答送至廳外,看著趙維的背影,心說:他是騙人的,他一定是騙人的!哪個出了大都不得往海上跑,去巴蜀干什么?
騙人的,騙人的......
......
————————
最近,大都朝堂議的最多的只有兩件事:
一是,東瀛諸務。
這一點無可厚非,四島新歸,需要處理的雜務甚多。
另一個,則是湖廣、江浙、福建、東瀛四行省的王相認命了。
最為微妙的,尤屬東瀛。
其位之爭,主要集中在史權、王積翁和留夢炎身上。
不得不說,元朝之初,對漢臣還是比較優(yōu)待的。只看三位備選,便知都是漢人。
當然,也有蒙古貴族和色目人覬覦此位。
但是,忽必烈考慮再三,決定還是派漢人去比較合適。
一來,漢臣都是書生,頂多鼓搗出點陰謀詭計之類的小手段,出不了大事。
畢竟東瀛離中原甚遠嘛,萬一誰弄出點幺蛾子,都來不及反應。
二來則是,東瀛偏向中原文化,無論官民都親近漢人。所以派漢臣前往,也是考慮到東瀛本地百姓的因素。
放眼朝堂,有這個資格且無它務的漢臣,也就這么三位了。
至于誰去,卻是忽必烈尚未決定的。
問過謝疊山的意見,先生支支吾吾似有難言之隱,最后給出一個王積翁的建議。
繼續(xù)閱讀
也問過朝中別的蒙古官員,大多指向史權。
忽必烈嘴上不說,其實心中也清楚的很,史權是北地漢人,歸順元朝早了不少,更得蒙古人信任。
而史權這個人,為官清廉、也有能力,確實是好人選。
可就是有點太刻板,眼中不容沙子。從他告發(fā)阿里海牙貪污這個事上就看得出來,喜歡抗上。
別忘了,伯顏可還在東瀛呢!他可不是阿里海牙那么好說話的,相處不好,必然出亂子。
至于王積翁,學識甚高,能力一般。
不過,用在東瀛足夠了。加上又是大儒身份,更能得到東瀛人的認可。
可還是有問題,之前王積翁和伯顏有過殿上之爭,顯然走不到一塊兒去,也非良選。
所以說啊,做為一個皇帝其實也挺累的,永遠不能做非黑即白的選擇,更不可能指望臣子個個都是能干肯干,清廉不污。
只能是歪鍋配瓢蓋,湊合著來。
說來說去,其實也就剩留夢炎了。
而且,宰相阿合馬也舉薦了留夢炎,合了忽必烈的心意。
只是還沒等宣旨呢,卻出了幺蛾子。
王積翁一看自己沒機會了,干脆來了個魚死網破,向忽必烈舉薦了一個人。
誰呢?四川行省平章事——李德輝!
忽必烈乍一聽這個名字,先是一愣,轉頭一想,不對???王積翁提這個人有點意思。
碰巧謝疊山入見,忽必烈就提了一嘴,“先生之前預言又止,是不是覺得三人皆不合適?那這個李德輝如何?”
疊山先生被問的沒法,只得說了實話,“非李德輝莫屬!”
“哦?那先生說說,是何因由?”
“其因有三。其一,李德輝也是漢人,且資歷頗深,符合陛下之選。”
“其二,此人善治蒙夷關系,只看四川諸夷對其的依仗便知。若此人去東瀛,必見能效?!?
“其三,李德輝知進退,在兩代安西王治下都能盡心盡責,得王府愛戴,實屬不易。想來,與伯顏、張弘范也能相處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