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傷心嗎?
趙與芮、王應麟與楊亮節乃是臨安城破那一年,兩個北上受俘,一個攜二王南逃。從此天各一方,一輩子都沒可能再見。
文天祥則是泉州蒲昌壽作亂之后,就再沒有了楊亮節的消息。
唯獨謝疊山好一些,雖然也是多年未見,但起碼兩年前跟趙維入大都的時候,知道楊亮節已經找到了,而且另有要務。
但是,任誰去大都敵穴潛伏兩年,也會生出恍如隔世之感。再次相見,自是親切。
而且,又是國破家亡的亂世,就算曾經不是朋友,以五人的身份再聚首,也值得哭一鼻子。
但是話說回來,楊亮節為什么會在這里呢?
這得分兩段兒來說,趙維決定入大都救文天祥之后,就再沒提過楊亮節,包括由謝明帶領、從美洲回來的那三千精銳禁軍。
連去東瀛撿漏的時候,楊亮節和謝明也都沒出現。
甚至大都雪夜那么兇險的局面,趙維都只調動了血頭的一千印第安戰士,而沒有用那三千人。
那么問題來了,這兩人和那三千精銳去哪了呢?
如果再細心一些,還有一個問題一直沒交代。
那就是,從美洲萬里迢迢運回來的那幾百噸的白銀和黃金,包括帶回來的美洲糧種,也沒了蹤影。
是的,那幾百噸金銀和糧種,其實就是楊亮節和謝明的去處。
二人雖然沒有進大都犯險,但他們的任務卻一點都不比趙維輕松。
他們要帶著金銀和糧種,走一條無比艱難的長征之路。
自安南,也就是后世越南登陸,背負著這些重要物資,鉆進中越邊境的茫茫雨林之中,進到云貴交界的少數民族地區。
一直向北,向北,沒有路,便開出一條路。
南方的少數民族部落放行最好,不放行就買過去,打過去,沖過去。
最后的目的地,是重慶府所瞎的南川山區。在那里潛伏下來,等待趙維入蜀。
這么做的目的,一來,是把那批金銀和糧種運進四川;二來,則是為以后做準備。
因為楊亮節和謝明開辟的這條通路,將是趙維入蜀之后,唯一與外界保持聯絡的生命線。
沒錯,忽必烈斷言,趙維進了四川就等于跳進了坑里,出不去了。
而實際上是,還沒進大都,趙維已經在鋪后路了。
也不想想,選擇入蜀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可趙維怎么可能放棄與海上的聯系?怎么可能放棄與美洲大宋的聯系?
第一件事,當然就是探路!
有了這條從重慶南穿過云貴高原,一直到越南的通路,他才能在四川待的踏實。
“其實,半年前,我們就已經穿過羅雄部、越祖部、于矢等數個儂人部落,在南川的一個儂人寨子藏了下來。”
激動過后,眾人終于坐下來,聽楊亮節講述他為什么在這兒。
“雖然三千兵卒,有一半都扔在了深山老林里,但幸不辱命,終于還是到了。”
“一個月前,重慶府周邊的元軍開始收縮,退到重慶府便不出來了。”
“我和謝明都覺得這是個機會,反正最后都是要把東西運到合川來的。便一起借儂人的身份,一路摸過來探路。”
“十天前到的淶灘,謝明帶人折返,亮節則是留了下來。我料定你們會從劍閣入蜀,走水路過來。沒想到,真讓咱堵了個正著!”
眾人聞之哈哈大笑,氣氛甚是熱烈。
但王應麟顯然有點文人義氣了,聽聞楊亮節為了點黃白之物,還有糧種就跋山涉水,損失了一半的兵力,不由搖頭。
“這又何必?巴蜀天府之地,不缺上好糧種,至于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