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蒙古漢子,乃是四川行樞密使突烈忽兒。
所坐之地也,正是后世重慶的地標性位置——朝天門碼頭。
至于問出來的話“到哪兒了”,自然也有副將貼到近前回話。
“回稟王相,從釣魚城發出的二十艘槽船,已入重慶所轄。不出意外,天黑之后便可路經此處。”
“寧王趙維,正在船上!”
“哼。”突烈忽兒笑了,“他倒會挑時候。”
入夜才過重慶,也算是小心謹慎,只不過,“當本相傻子不成?”
也太明目張膽了點。
副將無語陪笑,“安西王有命,無論如何要留此人性命。想來這小子,便是因此才有恃無恐吧?”
訕笑一聲:“就像此時,他自己來了,咱們還真不好處置。殺之,違抗王命;不殺,就讓他這么過去。也確實說不過去,這不就是助漲其氣焰嗎?”
這話說到點子上了,突烈忽兒臉色變得陰晴不定。
本來還沒怎么著,卻是被副將撩撥的,面子掛不住了。
要知道,突烈忽兒帶兵是一把好手,可是性子卻有幾分桀驁,或者說自負。
讓副將這么一說,成了敵手在眼皮底下晃蕩,還不能殺,這口氣突烈忽兒哪咽得下去?
冷然一哼,“本相就算殺了他,又能如何!?”
副將一聽,壞了,這火拱大了,急忙挽救,“其實......”
“其實什么?”
“其實末將認為,也不一定非殺之才能消恨嘛!
他若從此過,付出些代價,且知道是咱們放他過去,而不是他自己有本事過去,不就行了?
畢竟安西王有言在先,真殺了,王相也不好與安西王交代不是?”
突烈忽兒想了想,搖頭道:“要么,就不去驚動他。要么,就讓他有來無回!”
至于是放,還是殺,他已經有了計較。
“吩咐左右炮卒,炮機滿載配重,填裝炮石。待會兒,本相就請他見識一下我大元回回炮的厲害。”
回回炮,絕對是當下最強大的戰爭利器。
因由回回人阿老瓦丁與亦思馬因合力設計,所以得名“回回炮”。
其構造完全不同于宋人的虎蹲炮和獨腳旋風炮,采用更為先進的齒輪、杠桿原理,不但大大提升了射程和精度,也使原本需要數十人操控的炮具,減少到十人便可輕松駕馭。
舉個例子吧,虎蹲炮是宋軍在守城戰中最常用的一種投石機。
因形似猛虎蹲坐,而得名“虎蹲”。
其拋桿長兩丈五,一端放置石彈、雷火彈,另一端綁有40根拽繩,每繩長四丈。
發射時,要70人拽繩甩動拋桿把石彈拋出去,最大射程50步(70米),發射的石丸重量12斤。
再看回回炮。
回回炮拋桿的尾端用配重箱代替了拽繩,內放數百斤重物。
拋桿前端,由拋繩來承載石彈,炮座左右另設絞盤,聯結拋竿頂端。
戰時,炮卒只要轉動絞盤就可把拋桿壓下來,裝填石彈。斷開絞盤與拋桿的繩索連接,尾部的配重便會重力下落,帶動拋桿把石彈甩出去。
不但大大節省人力,而且最大可發150斤重的巨石,射程更是宋炮的數倍。
當年元軍攻打襄陽,正是回回炮逞威,轟怕了呂文煥。
炮石飛射城垣,聲如雷霆,連譙樓都能一炮轟塌,落地亦可砸深七尺。
這是蒙古人的大殺器,更是他們橫掃天下的依仗。因為別人沒有,乃是當世最具威力的武器。
這就好像,你只能看著我轟你,你卻拿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至于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