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更的少,就不分章了。調整一下,一天四五千字。對付看看,等我把肝養好,繼續爆。
——————————(正文)
再有幾天就是年關,文天祥和趙與珞未度年關便匆匆啟程,也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時間緊迫。
二人的任務并不輕松。
文天祥要在兩年之內,從中原募集最少十幾萬的兵卒,而且,是那種拿出來就能形成戰力的悍卒,并送抵扶桑。
這本身就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要知道,這和崖山海難之后,大宋十幾萬奔赴美洲還不相同。
那時的大宋雖然凄慘,可是軍民、糧草以及舟船都是現成的,雖然沒有現在的海船先進,但是北邊航線幾乎皆是近海航行,又趕在夏季少風之時,其實難度并不大。
而現在,北邊航線被元人封鎖,只有橫渡深海這一條險路,船只再好也風險極大。
兩年時間到底能募集多少士卒,又有多少人能安全到達扶桑,都是未知。
而趙與珞那邊更不輕松。
西雅圖如今只是一個沿海哨站,可一旦元人南下,若走海路,那西雅圖將是第一個堡壘。若走陸路,也是向內陸輻射的第一個中繼之地。
說簡單些,一旦開戰,大宋的補給只能從海上運到西雅圖,再中轉內陸,這里即將成為大戰的中心。
所以,前期的糧草儲備、軍械建造必須未雨綢繆,兩年時間非常緊迫。
當然,這是在兩年計實施順利的情況下。
真能做到,就會如趙維奢望的那般,有五十萬戰卒匯聚于此,狙擊元朝。
一旦計劃失敗,那趙與珞也不會撤回來。
他與這一萬禁軍,將成為一個餌料、一顆釘子死死的釘在西雅圖,拖住元軍的腳步,為扶桑大宋爭取時間布置第二道防線。
是的,雖說兩年大計才剛開了個頭兒,但鄧已經留了后手。
趙與珞和一萬禁軍便是死士,無論成敗,都難回轉。
說起來未免有些悲觀,但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兩年大計籌劃的再精密,說心里話,趙維也好,相公們也罷,心里都沒底,甚至有失敗的準備。
而且,失敗的可能性還不低。
但是沒辦法,這已經是所能做到的極限。
大宋上下已經是調動了全部的資源和致勝因素,如果還不能成功,也只能嘆一句“盡力了”。
真的沒辦法,蒙元太強了。
這種強不單單是善戰的軍隊,北方游牧民族的驍勇,而是全方位的。
國力、財力、軍力、民力,甚至是科技和政體上的優勢。
蒙古帝國能橫掃半個世界,不是沒有原因的。
后世常說,蒙古人的游騎短弓把世界打懵了,是因為戰術上領先。
其實,不夠全面。
事實上,自成吉思汗開始,能夠率領蒙古各部如狼群一般橫掃世界,蒙古人靠的就不單單是強悍的軍隊。
高效的軍管體系、每到一處因地制宜的行政手段、知人善用的賞罰機制,還有不排斥任何民族、任何宗教的開放胸懷。
使得蒙古人可以付出最小的帶價,迅速征伐四方。
而這些征服之地,馬上又能轉化成蒙古大軍繼續征服的后勤給養。
于是,全亞洲的技術人才盡歸蒙古。
從最開始簡陋且單一的輕騎騎射開始,慢慢發展成為裝備精良、各兵種齊全的無敵之軍。
人們說大宋打不過元朝窩囊,其實打不過才是正常的。
因為,可不單單是士兵的戰斗力不如元人。
你的將領也不如人家,不是沒人家聰明,而是沒有人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