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又會促進玉米早熟,導致發育期明顯縮短。
說白了,就是本來是長高的時候,沒長起來;本來是結果的時候,又使玉米棒早熟。
稍有一點農村經歷的人都知道,玉米這種作物,要是長不起來,提前結棒,可以說是顆粒無收。
扒開之后,只有玉米棒,沒有玉米粒。
而土豆則不同,本身比玉米更抗旱,就算因為干旱而減產,也只是個頭小一點,不至于一點都收不上來。
其實,幾千年來,漢人的農民都會視頭一年冬天的降水量,還有氣候,來判斷第二年的大該走向。
隨之適時地改變耕種策略,以應對旱澇災害對收成的影響。
就算做不到旱澇保收,也可以把損失降到最低。這是幾千年農耕文明總結出來的經驗。
當然,瑪雅人沒有這么高超的農耕能力。可是,玉米換土豆這種簡單的道理,他們還是想得到的吧?
那為什么沒換,反而要等到宋人來教他們呢?
呵呵,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們種不出來土豆。
十三世紀,中美洲的農產品雖然有玉米、土豆、紅薯等等,種類不算少。
但是,地域性很強。
像是瑪雅所在的位置,只能種玉米,卻種不了土豆。
之前說過,土豆唯一在發芽期對溫度有一些要求。溫度過高,就會進入休眠,埋在地里也不長,最后就爛掉了。
所以,中美洲的土豆都生長在靠近南美的山地地區的高海拔區域,也就是庫斯科、奇布查的領地。
繼續閱讀
瑪雅所在的中美洲陸橋,海拔低,雨林覆蓋,夏季氣溫高達三四十度,并不適宜土豆的生芽。
這也是為什么同樣面對中美洲干旱,其他的幾個文明都活的好好的,唯獨瑪雅文明挺不過去,走向衰落的一大原因。
他們只能種玉米,而阿茲臺克的北部、奇布查的南部和庫斯科都有替代的作物。
那么問題又來了,既然瑪雅的地理位置不適合種土豆,大宋怎么就能種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宋有王禎老爺子啊!
老爺子在釣魚城弄出來的那套,先切塊培育、人工發芽的技術,可以完美的避開土豆休眠期。
先在陰涼的室內培育發芽,然后下地種植,這才是關鍵所在。
所以說,十三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人才才是第一生產力。
忽必烈要是沒有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就沒有回回炮。沒有回回炮,他可能等到死也打不下來襄陽和樊城,那大宋的命運還真說不好。
而瑪雅要是有個王禎這樣的人物,不用多了,只需要一個,就能從衰落中走出來,后世也就不會有那么多學者考古工作者對著瑪雅文明的廢墟感嘆。
現在好了,王禎在趙維手里,那么只需要王禎一個人,就可以掐住瑪雅的脖子。
也只是一個小小的育種之術,就像陰陽兩端,一面是萬劫不復的深淵,一面則是完全不同的歷史命運。
多林刺也好,蘭琴也罷,包括蒂卡爾大祭司和慕名而來的那些城邦國王,他們絕不會想到,左右他們所有人命運的,不是寧王,而是混跡在宋人隊伍之中的一個黑痩的漢人老頭兒。
至于科巴城的奪那,他也想不到,決定科巴城命運的幾個人,正在遙遠的新崖山,連名字他都不知道。
......
八天之后。
新崖山,西府,樞密院。
樞密院,是華夏各朝之中,唯大宋獨有的一個機構,也是宋朝職權分治的最大體現。
表面上看,樞密院與兵部的職能是重合的,其實則不然。
兩個衙門各有其司,兵部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