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業之君被忽必烈培養的,在進取冒險的心態上,遠遠不夠。
放在中原,可能是一位好皇帝。但在莽荒紛亂的扶桑,卻失了幾分味道。
第三戰場就是這處絕谷,大宋以全勝告終。
然而這場決定勝負天秤的伏擊,首功卻不是趙維,而是趙孟禧。
趙維雖然預判了南哥兒的動向,可是如果沒有趙孟禧準確的情報作為佐證,他是不敢賭這一把的。
包括全局的調動,趙維比真金膽子大,敢放手一搏,不是因為他比真金有魄力,而是因為他有趙孟禧。
有了錦衣衛準確無務的情報,他才敢毫無顧忌的下命令。
第四路戰場,與前三個戰場相比,可能最無足輕重,但也是最慘烈的一戰。
趙與珞用五十萬人去打鐵穆耳的四萬人。
12.5:1!
然而,盡管如此懸殊的參戰比,卻在鐵穆耳用火器的加持之下,打成了一場絞肉機一般的慘烈大戰。
當五十萬人出現在鐵穆耳面前,這位與趙維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便知道,完了,他的父王中計了。
鐵穆耳當機立斷,做出決定:放棄對西雅圖的襲擾,全力突圍,回援新都城。
兩方攻守瞬時轉換,由原本的鐵穆耳阻擊大宋回援之敵,變成了鐵穆耳要突圍回援,解救真金。
這位在原本歷史之中最終成為大元皇帝的蒙古漢子,拼命了。
因為他很清楚,如果他回不去。那父王必敗。
更要命的是,無論真金能否從新都脫身,都難逃一死。
連帶著,他鐵穆耳,還有妹妹南哥兒,都沒有好下場。
別忘了,他的那位皇爺爺叫忽必烈。可以待你像家人般仁慈,也可以雷霆之勢,不顧血親。
扶桑在老爺子心里的地位有多重?
那是他一統大蒙古的夢啟之地,那是他看到天下全圖之后再起雄心的征伐之所。
這一戰要是敗了,大元損失得有多大?前期所有的準備,所有的農戶根基,都將付之東流。
元朝也將在這場各國參與的扶桑逐鹿之中盡失前機。
到時候,即便真金沒死,他們兄妹也全身而退,可老爺子能饒了他們?
大元東宮將是大難臨頭,他們父子與皇位再無關系。
好吧,能不能活著見到皇位易主,都要兩說。
所以,鐵穆耳相當于是背水一戰,沒有任何退路,只想回援新都。
盡管他回去可能意義也不大,但起碼比困在這里要強。
鐵穆耳是抱著必死之志在打這一仗,而趙與珞這里,雖然沒有火器,雖然不想硬拼,可是鐵穆耳那是拿著火炮和一窩蜂在撲路,他敢不認真?敢不真打?
開什么玩笑?混蛋兒這一戰打的這么漂亮,要是在親爹這掉了鏈子。讓鐵穆耳跑了,趙與珞就找根繩把自己吊起來算了。
所以,趙與珞也拼了,說什么也不讓鐵穆耳過去。
兩邊都殺紅了眼,十天連續大戰,鐵穆耳用一大半兒的彈藥儲備打死八萬多殷人軍隊,打傷無算。
繼續閱讀
鐵穆耳很急,已經不考慮彈藥儲備的問題了。
他必須這么打,就算沖不出去,也要打的宋人膽寒,也要把大宋的主力漢軍吸引過來。
因為就算他回不去,也得給父王減輕壓力,贏得時間。
直到,趙與珞、鐵穆耳,還有趙維,幾乎同時接到了一封信。
鐵穆耳接到的是真金的手書,是一營蒙古騎兵趁著夜色亡命送進包圍圈的。
最后,沒有一個人活著見到鐵穆耳,只有一匹傷痕累累的戰馬,和馬上已經斷氣的悍卒。
上面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