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寧王告訴他們,他們的子子孫孫,甚至是他們自己,也可以走進學堂,讀書識字。
那種心情,是誰也理解不了的。
然而,文人們的眼神卻是各異。
愛國者只論此務對國家有沒有好處,而私欲者、庸俗者已經慌了。
他們理解不了寧王的大愛,更理解不了,憑什么誰都可以讀書?
是的,憑什么?
我們寒窗苦讀,耗盡無數家財,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捧卷冥思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和榮耀。
我就該是大宋被尊敬的人,被仰望的人,憑什么?
憑什么那些只識田畝,滿身油臭的苦力窮人,只因為你趙維的一句話,一個教改,就能和我們一樣?
憑什么我們用幾代人才供養出來的進士、舉人,只因為你趙維的一句話,一個教改,就什么都沒有了?
憑什么可以與皇權比肩的士大夫,締造了大宋三百年輝煌的士大夫,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的士大夫,只因為你趙維的一句話,就要灰飛煙滅?。?
這些人...眼神漸冷,滿是陰寒。
一股憤怒、暴虐的情緒在積蓄,越來越高漲,越來越濃厚。
不知何時,噴薄而出。
趙維還在繼續陳述著他的教改,百姓的熱切與文人的憤怒一絲不落的印在他的眼中。
可是,趙維沒有停,也沒有顧及文人的感受。
因為這是沒辦法的事,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項改革,都無可避免的要犧牲一些人,無所謂公平。
要恨就恨好了,要報復那就是報復,他不在乎。
每個人的社會屬性不同,擔負的使命也不同。
他趙維來到這個時代,使命是救宋,是不惜一切代價的改變這個時代。
這就是他的社會屬性。
不是回來裝逼的,也不是回來做一個千古完人,萬古流芳的。
必要時,他可以做某一個階級,某一些人的敵人,甚至是罪人!
把想說的話,醞釀好的教改方案,一一陳述。
直到他說完最后一個字,從那種豪邁豁出去的激情中退出來,趙維才發現,四方民眾,文人與百姓已經呈現出兩極之分。
文人們,腰桿挺的筆直,拳頭握的死死的,幾乎每一個讀書人的眼中都有殺氣。
而百姓......
百姓在顫抖,樓上樓下,街前街后,所有看到希望的百姓都在顫抖著,無措著。
然而眼中,卻比火還要熱,看趙維如同圣人臨凡。
他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
在寧王說出這番教改之方之前,他們是百姓,祖輩是農民,后輩也是農民。
祖輩是木匠,后輩毫無疑問也將是木匠。
商人就是商人,窮人就是窮人。大宋再好,留給他們改變生活的契機也是鳳毛麟角。
這就是階級!
士大夫是階級,富人是階級,窮人也是階級。
那層看不見的鴻溝,生生世世攔在他們面前,跨不過去,也逃不掉。
但是,在寧王說出這番話之后,那道鴻溝變淺了,也變窄了。
窮人、富人、士大夫,都可以通過讀書決定自己的命運,祖輩是農民,后輩也許可以不再做農民。
這是希望,比什么都珍貴的財富。
不知是誰,突然打破了四方的寂靜,用撕心裂肺的吶喊崩碎了所有人的情感閘門。
“給寧王磕頭了!”
“寧王爺....菩、薩、在、世?。?!”
噗通....
一片匍匐之聲伴隨著吶喊,震在相公們的心里,也震在趙維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