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林和曹慶熏還真有點忍不住了。但是,卻還沒像陳老爺預料的那般,馬上就要爆炸了。
準確的說,是一群尚有良知,沒有被士大夫那一套蒙蔽的有識之士們都在隱忍,暗暗積蓄力量。
是的,大宋朝還沒爛透根子!有人顛倒黑白,也有人能明辨事非。
心存正道的,不光是和趙維關系好的老相公....
其實,若沒有張簡之領著世家大族這般支手遮天,這些有識之士也許還沒這么深的感處。
和陳宜中、陸秀夫當初的想法差不多。那就是現(xiàn)在的大宋挺好了,挺蒸蒸日上的。何必用教改來撼動基業(yè)?
可是現(xiàn)在一看,不是味兒了,這時候他們才明白寧王的遠見在何處。
放眼大宋處處都是新的,有如一個三百歲的老婦重煥新生!對照千古也是絕元僅有。
可是這樣的欣欣向榮,這樣的老樹逢春。卻交給一幫子腐朽的舊官僚?不荒唐嗎?
也許寧王早就看破了這一點,這才借朝庭遭遇難題的機會來推動教改之方。
不得不說,趙維被收押獄中,反倒讓一此有識之士更加理解寧王,佩服寧王。甚至想寧王所想,與文官集團漸行漸遠...
而這些人之中,無疑以工部侍郎王仲林、戶部侍郎曹慶熏這翹楚。
雖然人數(shù)不算多,但是....能量卻絕不容小覷!
本來呢,王仲林還想再忍幾天,別看他天天和匠人們在一起廝混,吆五喝六,像個莽夫。但王侍郎可真不是莽夫。
很是沉得住氣!摸清形勢,外加聚攏一批有相同志向的官員一起發(fā)力。
到時看是先把寧王解救出來主持大局,還是直接掀桌子重提教改之務!
結果....王侍郎一個沒忍住,提前爆炸了...
事情是這樣兒的。
寧王被關進了宗正寺,幾位親近之臣也都受到了牽連。教改自不用說,已經(jīng)是無人提起,就當沒這回事兒了。
可是朝庭施政還要繼續(xù),張簡之新晉提拔的官僚親信,與之前的老臣們還要同朝為官。
這期間,沒有什么狗血的狗仗人勢,拿老臣不當人。
都是讀書人,也都是聰明人。呂師留也好、其它官僚子弟也罷,這點智商還是有的。對待老臣,能不招惹就不招惹,見面也是客客氣氣。好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
這期間,也就呂洪生跳了一點,但在兄長的安服之下也知道什么該收斂,說白了,智商都還在線。
就算要排擠誰,那也等站穩(wěn)腳跟,徹底掌控局勢之后再說。
一上來就逮誰干誰那種,連奸臣都配,頂多叫二愣子。
甚至可以說,張簡之提拔的這些人,除了教改,還有教改牽連進去的人之外,誰也沒動,讓人挑不出毛病。
這也是陸秀夫、陳宜中至今還能隱忍的原因。
王侍郎和曹侍郎最開始沒有站立場,沒有支持寧王,現(xiàn)在這般更是沒理由跳出來。
本來一切都還過得去,可是今日早朝,呂師留上奏一事,卻把王仲林惹惱了。
呂師留上議,要廢除寧王建立的匠人人獎勵機制!
原本有重大技術貢獻,朝庭除了財富獎勵之外,還有酌情賜官、封爵的賞賜。
降是魯班候王五郎,甚至是寧王和幾位相公抬驕游街,風光無限!
而呂師留言,大宋新收瑪法數(shù)十城,還有奇布查三王,已經(jīng)西雅圖、新都、五湖城三座北方城池。疆域甚廣,民族甚雜。
如今的情況,連從小讀書識政的文官都難以應付,那些只識技術的匠人更難為官。
而如果只賜閑職、閑官。那不就要重蹈舊宋覆轍,再行冗官、冗費之弊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