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自然有驅利附勢,亦有利害相權。
但同樣也有一種東西,叫忠誠。
有的人以利度勢,而有的人忠誠高于一切。
盡管伯顏、阿術這些人也不愿與宋謀合,更不愿一個漢人來接老爺子的皇位。
但是,讓他們因此而反了忽必烈,卻是有點分不清狀況了。
哪怕有一肚子的苦水,也要見到老爺子之后據理力爭,哪能為了一時之利,連親爹、親爺爺都不認了?
所以,鐵穆耳栽在他們四個手里,真是一點也不冤。
第二天,大元朝臣們接到晉王被羈押消息的同時,也被伯顏、阿術舉大軍圍了各自府邸住所。
所有朝臣,不管是原來支持阿難答的,還是后來不愿與大宋議和的,有一頭算一頭,全部收押。
先帶到千島城見駕再說。
由此可見,伯顏、阿術的魄力有多大,這些臣子乃至皇族并無實罪,就算送到忽必烈面前,很可能因為人數眾多,老爺子亦要網開一面。
到時,難受的就是他們了。
可是,這兩位發起狠來,根本就不考慮對自己是利是弊。
七日之后。
伯顏、阿術押解晉王以及一眾罪臣,抵達千島城。
忽必烈以皇駕之尊,在張簡之和真金的陪同下,親自相迎。
次日,降下詔書,晉王鐵穆耳心存不敬忤逆尊上,貶為庶人,幽禁宮中。
一眾反臣,念其舊功,皇恩隆恕。
不但不與追究,忽必烈還對其中的蒙古皇族、大姓臣子予以重賞、封官進爵。
而最大的封賞,無疑是伯顏、阿術、張弘范與史權四人。
伯顏敕封淮王,阿術敕封河南王,史全領齊國公,皆是榮寵無二。
唯獨張弘范不封不賞,連句夸贊的話都沒有。
對此,張弘范頗為郁悶,以為受了冷落,氣的張大將軍差點破功,去找伯顏、阿術訴苦。
要知道,那兩位雖然封了王爵,但是心里的那個疙瘩還沒解開呢!
他們依舊不愿意看到忽必烈把皇位傳給一個外人,甚至更不愿意看到與大宋成了友邦。
可是,封賞旨意發下去的當天,張弘范這口氣還沒醞釀完呢,忽必烈就單獨把他叫到宮中,促膝而談。
“弘范乃是朕之肱骨,無可替代,可與伯顏比肩。”
張弘范聽此言語,只能低首稱罪,“微臣不敢,微臣才疏學淺,當不起陛下的夸贊。”
只見忽必烈一笑,“不必謙虛,謙虛....朕就當你是有怨氣嘍!”
“.....”
張弘范沒回話。
怨氣?怎么可能沒有怨氣?連有反心的臣子都得了封賞,獨不賞他。
倒不是張弘范多在乎那個虛名,只是太過不公平。
忽必烈全看在眼里,微微一笑,“弘范啊,朕這么做,是為你好。”
“依弘范之功,當居史權之上,起碼朕要封你個郡王,當不失公允。但是,朕若真封了這郡王,那才是害了你。”
張弘范皺眉,老爺子這話說的掏心掏肺,不像搪塞之言,只是,他不太懂。
“呼....”只見忽必烈長出一口濁氣,“你們這些臣子,隨朕打天下,無論蒙漢,在朕心中,都如親人一般。”
“所以,朕怎能不替你們安排好將來呢?”
“蒙臣之中,朕能封就封,能賞就賞,將來新皇即位,看在朕的面子上,也不會說什么。”
“漢臣之中,倒不用太過擔憂,他們漢人之間怎么相處,朕管不得的。唯獨你張弘范,朕卻是不能不管的。”
直視張弘范,“崖山一戰,漢人視之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