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謹慎,稍微有半點差錯,就有可能讓王家滅門。
泥濘又空曠的鹽田里,五名弟弟正跟著三叔曬鹽,準備三家今年的鹽課。
王由楨打了聲招呼便帶著五個弟弟離開了這里,讓他們一人握著一根粗棍,順著鄉(xiāng)間土路前往了紡紗作坊。
孫包戶的紡紗作坊就在孫家宅子旁邊,距離鹽田只有幾里路,走了不到一炷香時間就來到紡紗作坊附近。
這里距離官道不遠,修建了一座涼亭。
涼亭前方有一塊碑石,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篆刻的字跡早已斑駁。
王由楨站在半人高的石碑前,依稀能夠看到《黃忠宣賦》幾個楷書。
這個人倒是知道,并不是三國里的那位五虎上將,而是昌邑本地最大的名人。
本名黃福,曾經在成祖年間官至六部尚書。
王由楨帶著幾名弟弟走進涼亭里歇腳,吹著涼爽的海風,看向了不遠處的紡紗作坊。
紡紗作坊占地不小,大致相當于小半個村子了。
外圍是一圈土墻,土墻很高,一般鄉(xiāng)民看不清里面。
好在王由楨個頭比較高,借助地基較高的涼亭,可以清楚的看見紡紗作坊里面的情況。
作坊里簡易的搭建了茅草棚子,許多衣服破爛的紡婦正在紡紗線,周圍有不少家丁拿著棍棒巡邏。
王由楨大致估算了一遍,孫包戶的紡紗機在二百架左右。
二百架對于王由楨來說,只是兩臺百錠紡紗機而已,不過已經是全縣的中等作坊了。
這便是工業(yè)機械的優(yōu)勢,紡紗作坊占地半個村子所產生的銀利,王由楨只用幾方地就可以達到。
得知孫包戶有多少架紡紗機,每天紡出多少紗錠就不難計算出了。
王由楨得到最想要的內情,招呼幾名弟弟說道:“走吧,先回去。”
就在幾人剛剛走出涼亭,紡紗作坊里走出來四個人,全是身穿青布衫褲,頭戴瓜皮小帽的家丁。
四名家丁像是抬豬一樣,抬著東西走向海邊,剛好路過王由楨旁邊。
王由楨仔細一瞧,竟然是一名紡婦,這名紡婦瘦的已經沒有人樣,如同皮貼著骨頭的骷髏。
就在四名家丁要從王由楨身邊離開,王由楨突然喝了一聲:“你們要做什么!”
家丁們本來就沒干什么好事,突然聽到一聲大喝,著實嚇的不輕。
當他們轉過臉來,瞧見王由楨身上打著補丁的灰色短衣,心想是個沒錢沒勢的窮鬼,全都是變的兇神惡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