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準化
青手掌柜對于王由楨的譏諷,王由楨就算是沒有親耳聽到,也已經預料到了。
青手掌柜的譏諷也好,深夜里傳得沸沸揚揚的風言風語也罷。
王由楨沒有半點的在乎,現在唯一的想法,就是趕緊回到工業學堂找到大弟子焦勖。
大弟子焦勖這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在打造新的燧發槍。
他親手從一個個小零件開始打造的燧發槍,和這種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造出來的燧發槍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焦勖經過這段時間的數理化學習,有了不少新的想法,正在進行一些新的發明,就是不知道現在成果怎么樣了。
王由楨走回工業學堂,坐北朝南的正北方院子是他個人獨立的院子。
工業學堂的兩側修建了兩排小院子,作用就是給以后的大明井噴人才使用。
王由楨來到大弟子焦勖所在的小院子,最為醒目的就是一座將作房。
擺放著火爐、風箱、砧板等用來打造燧發槍的器具,看起來很像一間鐵匠鋪子。
不過比一般的鐵匠鋪子要大很多。
在王由楨看來更像一個工廠的車間,畢竟里面擺放著一個很大的明代鉆床。
這個明代鉆床是用來對燧發槍的槍膛進行修整的,王由楨第一次見到這個鉆床的時候,著實是有些驚艷。
鉆床用木做框架,圓形石盤做慣性輪,系上皮條后用人力拉動,使石盤帶動鉆頭旋轉。
唯一的缺點就是鉆頭與挫刀等應該用硬鋼制做的工具,采用墮子鋼,鋼性比較軟,所以制造鳥銃一半的時間,都是在鉆銃膛和刮膛銃。
說白了,鉆頭應該用高碳鋼,而不是較軟的低碳鋼。
王由楨走進將作房,天氣轉涼已經到了秋天,迎面還是吹來一股股熱浪。
焦勖正在打造燧發槍,用的是三段接合式。
其法先制銃管,銃管用熟鐵逐節打成,一般兩節或三節,最后焊接成一體。
第一步,制管。
焦勖拿起一根細長的圓柱體的鋼芯做冷骨。
先將做銃管的熟鐵燒至紅熱,等到燒至一定溫度的坯料取出。
焦族長用錘把熾熱的熟鐵敲在鋼芯外,卷成一根鐵管。
在包鐵的過程中不停地抽出鋼芯用水冷卻,防止鋼芯和熟鐵焊在一起。
卷成的鐵管厚度要稍厚一些,這樣銃管才結實,經得起連續多次的發射。
第二步,焊接。
由于三尺以上的長銃是一節節焊合的,所以焊接不好的銃很容易炸鏜。
焦族長等銃匠們把銃管是否焊接得天衣無縫,當做制銃成敗的關鍵。
王由楨對于這點倒是清楚,早在明代中期,倭寇侵略時明軍工匠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
這些甚至在《紀效新書》中有記載:“近來,洞曉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責成工匠,聽其卷成鐵筒,粗細薄厚不均······甚至單筒卷成,舉即炸損。”
王由楨站在將作房里,盯著焦勖和焦族長打造燧發槍,看了足足有一天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讓王由楨發現了讓他很是驚奇的地方。
焦勖竟然在使用類似于游標卡尺和千分尺的東西。
難不成在古代真的有游標卡尺和千分尺?
王由楨懷揣著疑問,等到該吃飯了,走到焦勖和焦老爺子身邊一起蹲在空地上吃飯。
王由楨咬了幾口大餅,忍不住問道:“剛才使用的那兩個測量工具可是游標卡尺和千分尺?”
讓王由楨感到意外的是,焦勖咽下嘴里的肥肉,表情僵硬地笑了笑,居然給出了肯定的答復:“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