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莫買好石油期貨后,就進入了咸魚模式,在自己家和學校兩點一線之間來回。
周一,石莫去就讀的學校,香島中學上課,香島中學在深水埗區,九龍塘的周圍,離石莫的家不遠,駕車十幾分鐘就到了。
香江的中學基本上都是走讀,所以在香江一大早巴士上可看到乘車的很多是中學生,特別是到冬天,天不亮就有中學生乘巴士上學了。
香江的中學是實行派位制度,并不是按就近就讀,有的學生一大早乘車都要花一個小時以上才能到學校。在香江有住校條件的基本上都是收費昂貴的國際學校。香江中學的學生因為早上已經花太多時間在路上,所以也就沒有什么早自習。晚上同樣如此。
需要說明的是,香江在回歸之前,英語是官方語言,所以除了中文中史課是用粵語上課,其他都用英語上課,只有少數學校采用粵語。香島中學就是少數使用粵語上課的學校。
香江主要是華人社會,地區的傳統根深蒂固,大部分家庭都是講粵語的。但港英政府長期以來奉行重英文、輕中文的語言政策,這是香江殖民教育的一項政策,是為了達到殖民目的。港英政府一開始便為中、英雙語設置了不平等的發展際遇。
而且學校中除了中文中史課,學校是沒有其他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中文老師可能是學生唯一接觸到的大陸傳統的渠道,關于大陸文化,甚至做人德行,大部分是從中文課上獲得的。可惜中文課在香江英文學校里是比較邊緣的東西,有些根本就不理這門課。
現在的學校是怎樣的呢?就像是一條以考試為目標的生產線,一個技工學校。
石莫來到學校,剛到教室坐了一會,老師就來上課了。王老師是這個班的班主任,教導數學。她中等身材,穿著裙子,長著一頭烏黑的長發。年紀輕輕看起來應該是在30歲左右,圓圓的臉龐上鑲嵌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好像能看透學生們的心,顯得很精神。
石莫從書包里拿出一本大部頭書籍,外面包著一層紙質保護封皮,如果別人不走近打開書詳細看的話。是不會知道這是一本名叫《資本論》的書。
《資本論》的全稱是《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一共分為三卷出版,以剩余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我現在看的是第三卷,前面兩卷已經看完了。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并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
《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
第一卷是整個《資本論》的基礎部分。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問題。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商品經濟)、剩余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因而從根本的層次上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并且有始有終、首尾呼應,具有邏輯和歷史的相對完整性。
第二卷考察的是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即除了直接生產過程外,把交換過程加進來了。這一卷主要分析單個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揭示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運行過程。這些分析,一方面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的補充和展開,由此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不僅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且是一個不斷運動(再生產)的過程,它只有在這種連續的運動中才能實現增殖;另一方面是向《資本論》第三卷的過渡,或者說是第三卷的引言,因為第二卷考察的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獨立化的資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對資本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