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已經快要收購完成了,石莫也該制定新世界投資控股公司在金融方面的未來發展規劃了,規劃好后才能更好的配合他的各項大計劃。
石莫是本來就極想開設一家屬于自己的銀行的,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由于金融資本具有高風險和高收益性的特點,一般可以為公司帶來高于產業資本的利潤率,從而使公司獲取規模效益和競爭優勢。
畢竟搞科技研發大多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研發成本又很高,成功率卻小,研發項目很容易打水漂,搞實業真的不是那么好賺錢的。
既然產業資本的利潤滿足不了石莫,他就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別人眼中高風險的金融市場,而他眼中低風險的地方,去大肆割羊毛,滿足自身需求。
其次,新世界集團有了屬于自己的銀行后,不僅可以為他以后的割羊毛行動保駕護航,還可以拿別人的錢來搞研發。
甚至是拿別人的錢來在世界金融市場上賺取更多的、大量的利潤,再用這些錢去爆科技樹,以此來實現他的終極目標。
因此,對于石莫來說,走產融結合的道路是對集團規模與實力,迅速發展壯大的一個有效途徑。
也可以說,產融型的集團發展道路是大型集團的必然選擇。歐美和日韓的大型財團一般就是這種產融型的集團公司。
另外,石莫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挑戰,參與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也必須使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在新世界集團內部同一控制主體下實現融合。
這樣才更有利于他利用生產經營與資本經營兩種手段,來擴大公司控制市場的范圍,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獲取高于市場的平均利潤,從而贏得競爭優勢。
如果石莫想在與國外集團的競爭中占有一定的優勢,他在戰略上就必須走產融結合的財團化發展道路。
從日國和德國的財團發展情況來看,它們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從工業企業發展而來的。
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時,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自身地位,其經營領域就會向外擴展。這種擴張最突出的表現是向金融領域的拓展,涉足金融將會是一種長期的戰略性調整。
而商業銀行一直是產融型財團涉足金融業的首選領域,石莫此次收購道亨銀行就是在初步嘗試進行產融結合。
石莫想要建立自己的金融控股公司,于是向袁天凡問道“給我說說道亨銀行的情況,我看看怎么改革比較好?!?
袁天凡只負責執行收購任務,石莫還沒告訴他收購后想怎么玩呢,作為新世界集團的首席財務官,天富期貨公司和證券公司的總裁,他也想知道,另一個原因是想知道老板會怎么安排他。
于是袁天凡快速回答道“道亨銀行是香港一家歷史悠久的銀行,其前身是董仲偉家族于1921年創辦的道亨銀號。最初主要是經營匯兌及代換業務,1935年以后陸續在廣州、上海、天津、漢口等內地大城市設立分行。
1948年關閉在內地開設的所有分行,將業務撤回香港。1962年,道亨注冊為有限公司,1970年被英國crdys銀行收購50股權,至70年代末成為該集團全資附屬公司。
目前道亨銀行的分行有14家,員工約有300人,存、放款額分別為549億港元及3199億港元。基本情況就是這樣?!?
這是一家小銀行,除了創辦時間久一點,還真沒有其他突出的地方,于是石莫說出了他早已想好的規劃。
石莫朗聲對袁天凡說道“首先,把道亨銀行給我改名為‘新世界商業銀行’,新世界天富期貨公司和證券公司則合并為一個大公司并改名為‘新世界投資銀行’,新成立一個‘新世界信托’公司,一個‘新世界保險’公司,以此反映公司的主要資產和業務。
另外,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