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薩隨同帕特里克觀察戰況的時間,已經是十四日下午。
但卻也是帕特里克指揮盟軍,正式發動進攻的第一天。
從十二日抵達城下至今,帕特里克只做了兩件與攻城有關的事。
其一,是命令部隊加緊打造各類攻城器械。
其二,就是命令士兵晝夜不停地工作,終于在昨天晚上填平了城外百米的護城河。
此刻,不止城上的防守器械在拋射箭矢、彈丸。
盟軍主攻的南方城墻下,五十多架扭力投石機也在不甘示弱地予以還擊。或是三四公斤的石彈接連敲擊在城墻上,帶走一塊塊碎裂的磚石;或是點燃的木質油桶被甩進城內,引起大片的火勢。
而十架關鍵部位鑄鐵制作的配重投石機,則真正實現了五百米左右的打擊距離。
數十公斤打磨圓滑的石彈帶著洶洶的氣勢光臨目標,堅固的箭塔也無法抵御這種攻擊,在接連浮現的裂紋中轟然倒塌。
然而,氣勢雖然激烈,但攻城的進展卻是相當難看。
從上午九點開始到正午一點,盟軍的云梯最遠只推進到城下五十米,甚至連一次搭上城頭都沒有,就因為敵人“猛烈”的反擊被帕特里克叫了回來。
然后好不容易才制作好的登城云梯,就被摧毀在了五百米到五十米之間的區域里。
至于其他攻城器械,因為沒有云梯對城上守軍進行牽制,至今還沒挪動一步呢。
也就是說五個小時的進攻中,盟軍最有價值的工作,居然是燒毀己方的攻城器械,使它不至于阻礙后續的進攻路線。
進展如此不順,以至于城上的守軍,早已從之前出城部隊被反伏擊的緊張中走了出來。
如果不是投石機“哐哐哐”的問候威懾力十足,大概還會有人一邊射箭,一邊說笑解悶呢。
而這,也是帕特里克最終同意洛薩到近處觀戰,并親自向他解釋作戰方略的原因。
是的,即便作為主君,在帕特里克說明之前,洛薩也不知道他會用怎樣的方式攻打這座城市。
攻打卡塔爾城的難度的確很高,在作戰室也拿不出比較有可行性計劃的情況下,作為主帥的帕特里克,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指揮進攻,并根據戰局的演變作出調整。
因為這些想法不一定能夠取得成效,因此主帥帕特里克無須向任何人作出說明。
不過既然帕特里克已經說出來了,就意味著他對自己的計劃已經有了不小的把握。
“借助我方攻城器械的優勢和威懾,掩護步兵進行低烈度,低危險性的攻擊,再輔以精銳部隊,間歇性發動高威脅的進攻。”
“一方面,使我軍的民兵逐漸適應戰場環境,對我軍戰兵的損失作出補償。
另一方面,則不斷給予守軍士卒壓力,一點點耗磨其精力和作戰意志,。
之后,在對方戰斗力徹底下降到低谷前,集中‘我軍精銳’形成對城墻點的突破,徹底撕開對方的防守。”
“另外,隨著公國海軍的撤離,港口必然會慢慢從死寂稍稍活躍起來。
如此,我們可以溝通城內的情報人員,將小股部隊一點點滲透進去,在總攻發起時予以策應,防止敵方首腦人物潛逃。
換個方面說,敵方首腦人物逃離的時間,就是我們發起總攻的最后時間。”
顯然,這是“疲兵戰術”的一個變種,和對方拼硬實力的一種選擇。
其中的關鍵,不在于騷擾性質的普通進攻,而在于偶然發起的一次重點突擊,能不能給守軍造成應有的壓力。
這與洛薩攻打紐倫堡時,不間斷波次進攻目的相同。
只是這一次,受限于手中能用的兵力不足,無法自始至終給予對方高壓罷了。
用數據來說,攻打紐倫堡時,守軍戰斗力每耗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