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想辦法先完善一些細節(jié)問題,盡可能地幫劉備止損。
誰叫關羽臨終前把這么一個沉重的擔子托付給了關索,關索只有努力去輔佐三國中勢力最弱小的劉備,看看能不能扭轉乾坤,已報關羽當日舍命相救之恩。
“大王,曹操既是暗中聯(lián)絡申儀,想來對上庸三郡已有圖謀。”關索心中早就擔憂上庸的問題,“依臣侄愚見,眼下荊州已失,若我軍再失去上庸三郡,則日后收復荊州,便更為困難。”
“賢侄之言甚是。”劉備非常贊同地點頭道,“申儀雖死,但孤仍不能懈怠對上庸三郡的守備!”
可當關平聽到“上庸”二字的時候,卻突然憤慨地說道“大王,昔日先父曾令劉封與孟達率兵前來圍攻襄、樊,尤其是于禁與徐晃援兵到后。可他二人卻借故推脫,致使前線軍事遷延日久,這才讓孫權有了可趁之機,襲取荊州!”
“此事王宇已告知孤!”說到這里,劉備的眼中同樣也閃過一絲恨意,“他二人如此大膽,孤定不能輕饒!”
看到關平始終忘不掉追究劉封與孟達的責任,關索不禁有些頭疼,這兩個人眼下真不是那么好收拾的,歷史上正是孟達降魏,隨即引狼入室,助夏侯尚和徐晃奪取了東三郡。
在思索片刻后,關索方才開口道“大王,劉封與孟達處偏遠之地,倘若處置不當,恐生變故!依臣侄愚見,此事需謹慎行事,不可操之過急!”
聽完關索的話,劉備的眼中突然閃過一絲異樣的光芒,隨即沉聲道“孤自有主張!”
“大王,荊州雖然失陷,但未必所有官吏都真心歸順孫權!”關索這時又提議道,“臣侄曾聞武陵從事樊伷,零陵北部都尉習珍皆盡忠于大王。依臣侄愚見,大王可寫書信與他們,令其暫時隱忍,等東征大軍到后,再一同起兵!”
在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襄陽耆舊記》中,記載了習珍和習宏兩兄弟在關羽死后假意投降孫權,以圖保存實力。后來他們聯(lián)絡樊伷,試圖將武陵與零陵二郡重新獻給劉備。但原荊州治中從事,降臣潘濬卻知道樊伷并無大才,便從孫權那里借兵五千,快速斬殺樊伷。習珍困守孤城一月后,最終不屈自盡。
既然關索知道他們二人單獨行動注定失敗,那就必須讓他們按兵不動,等到劉備東征后再作為內應。
“昔日云長確實對孤說過,此三人雖非荊楚上士,但皆心存漢室,乃忠義之人。”劉備略一思忖,便決定道,“賢侄今日所言諸事,孤明日便交于孔明!”
“大王英明!”關索頓時欣喜不已。
劉備又與關氏兄弟交談了一番,勉勵他們恪守孝道,對前來吊唁的官員皆要以禮相待,然后才返回王府,關氏兄弟則一路恭送劉備到門口,待到車架離開后,方才回府。
就在這時,關平突然疑惑地望向關索,問道“這樊伷、習珍二人的名字,我都只是略有耳聞,二弟為何知曉得這般清楚!”
“呃……”關索自然不能實話實說,只有尷尬地搪塞道,“往日曾偶然聽父親提起,因此記得。”
“想不到二弟看似胸無大志,卻是觀察入微,心細如塵!”關平不由得心中感嘆,只是看到劉備剛才對關索贊許有加,關平的心里竟隱隱升起一絲羨慕。
第二日,劉備再與諸葛亮商議后,便做出決定,任命孟達為西城太守,讓他無法輕易逃離東三郡,日后再行處置。又調鄧輔回成都任職,升沔陽縣長張翼為新任房齡太守,令討逆將軍陳式領兵兩千屯住上庸,并接管劉封部下兵馬,并召回劉封。同時在東面武當山與南面荊山一帶多設哨探,修筑房陵,上庸,錫縣邊境城池,提防曹操與孫權來攻。諸葛亮又親自寫了兩封書信,派可靠之人前往荊州零陵郡與武陵郡,交于樊伷、習珍二人,令他們暫且忍耐,日后再圖舉事。
“聽大王說,這些都是關索提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