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有些支支吾吾,似乎有難言之隱。
“說是什么?”劉備看他吞吞吐吐,不由皺眉問道。
“說是大王毒死了潘璋!”探子終究還是硬著頭皮回答道。
“一派胡言!那潘璋是死在孫權(quán)軍中,又不是死在益州境內(nèi)!”劉備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案罵道,“孫權(quán)豎子!我日思夜想為云長報仇,他還敢將潘璋之死賴到我頭上!真是欺人太甚!”
說完,劉備便要和諸葛亮商議伐吳報仇之事。但諸葛亮卻是勸道“大王息怒。眼下曹操已死,其子曹丕繼位魏王,中原必有動靜,可先派人去洛陽等地打探消息,然后再做決斷!”
冷靜下來的劉備也知道此時不是征伐孫權(quán)的最佳時刻,于是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往洛陽、許縣、鄴城等地派遣探子。事情才處理完沒多久,門外士卒突然來報“啟稟大王,副軍將軍劉封在殿外等候!”
聽到劉封從上庸回來,劉備與諸葛亮皆是臉色一變。劉備沉思片刻后,方才說道“傳他進來!”
少時,風塵仆的劉封便進到殿內(nèi)。注意到劉備臉色不對,劉封心中不禁一凜,連忙下拜道“兒臣參見父王!”
劉備冷冷地目視劉封,頗為不悅地問道“兩月前,我命陳式將軍替你回成都,為何今日方才歸來?”
“回父王,孩兒得到父王軍令后,便立刻啟程返回成都。怎料前日下雨,山路多有塌陷,故而耽誤了歸期。”劉封如實回答道。
既是劉封這般說,劉備也不在這個問題上多作計較,他沉默片刻后,方才沉聲道“你當機立斷,斬殺申儀,除一大患,孤本欲褒獎你!”
說到這里,劉備突然話鋒一轉(zhuǎn),拍案怒喝道“然而,昔日我令汝與孟達屯軍上庸,伺機支援云長。他是孤結(jié)義兄弟,亦是汝叔父。曹操先后派于禁、徐晃救援樊城,而汝卻一連數(shù)月按兵不動,致使云長兵敗身亡,又有何話說!”
此番劉封獨自被劉備召回成都,心中知道多半是因關羽之死。眼下見劉備果然向他問罪,劉封連忙伏地哭訴道“父王!上庸三郡地少民稀,糧草輸運,征收需賴申耽,申儀二兄弟,但二人皆言上庸初定,若強征百姓服役,只恐會起禍端!”
“孩兒也知曹操親率大軍前來救援,上庸數(shù)千兵馬若去支援二叔,倘若敗績,申氏兄弟焉能不懷二心,只恐上庸三郡亦不能保!”
“二叔水淹七軍,威震中原,孩兒本以為縱是不去支援,以二叔之勇,也斷然不會有失。萬萬沒有想到孫權(quán)竟會偷襲荊州!”
“孩兒知道荊州失陷后,本欲提兵去救,奈何時間倉促,只得先請鄧太守前去救援!二叔亡故,孩兒也日夜愧疚!若早知如此,當初定不會所視不管!”
劉封言辭懇切,涕淚橫流,頗有懊悔之意,劉備也不能不為之動容,思忖良久后,方才長嘆一聲“你且退下吧!”
自得知劉封歸來,諸葛亮的神色一直頗為復雜。待劉封走后,諸葛亮咬咬牙,對劉備說道“劉封生平只服大王,從其擅殺申儀一事來看,足可見其剛強不馴。而世子柔善寬厚,大王在日,尚可制御劉封,但易世之后,只恐終難駕馭。”
諸葛亮微微一頓,沉聲道“不如趁早除之!”
諸葛亮的建議讓劉備也不由臉色一沉,其實這個念頭他在去年立劉禪為王世子的時候就曾動過,為了保護劉禪,也許終有一天要犧牲劉封。
但思索良久后,劉備最終還是搖頭嘆道“孤與劉封終究十數(shù)年父子情分,云長亡故,他雖有過失,但終究罪不至死。何況他除掉申儀,安撫孟達與申耽,也算為我除去一患,此時殺他,只怕人心不服。”
諸葛亮心中默嘆,又道“大王若終究不忍,不如善言安撫劉封,令其改回寇姓,光耀門楣,倒也不失為一件壞事。”
“此事……容孤細細斟酌。”諸葛亮的這個提議,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