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十多年前,太常劉焉本欲向朝廷申請擔任交州牧,以圖躲避亂世。可侍中董扶卻算出益州有“天子之氣”,這才讓身為漢室宗親的劉焉野心膨脹,請求擔任益州牧。
在益州當了數年州牧的劉焉在站穩腳跟后,也確實制造過千余輛天子車具,有稱帝的企圖??扇旰螅瑒⒀傻母∨c車具卻被一場意外的大火燒得干干凈凈,劉焉也在不久后病逝。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人再去提起董扶說過的那個傳言。
直到今天,益州之人才明白“天子之氣”的真正含義。
公元221年4月,在眾臣的一再勸進下,劉備終于在成都西北的武擔山登基稱帝,國號為“漢”,改元“章武”,大赦益州之地,封賞眾臣。
諸葛亮晉升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劉備不僅讓諸葛亮官居三公之上,更是讓他總理尚書臺事務,協助劉備處理軍政大事,足見劉備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和重用。而諸葛亮今年才剛過四十,比絕大部分的朝臣都要年輕,這也讓許多人羨慕不已。
許靖為司徒,法正為太尉,董和為司空,此三人位列三公。東漢時期,三公的權力雖然在尚書臺的出現后逐漸被削弱,但仍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非德高望重之人不能擔任。
劉備考慮到眾臣之中,許靖是唯一一位享譽天下的名士,當得起三公之位。而法正雖然在名聲上多有非議,但他畢竟是劉備重要的謀主,加之最近病情出現好轉,劉備希望慰勞法正的勞苦功高,便破格將太尉一職授予法正。
至于董和,此人的才華雖然在三國時代不是特別出眾,但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良臣。他早年在劉璋手下擔任成都縣令的時候,蜀中奢靡之風盛行。董和為了改變這一情況,以身作則,粗衣素食,并嚴厲打擊各種有違禮法的奢侈行為。許多豪強因為畏懼董和,慫恿劉璋將董和調到外地。可是成都官吏百姓卻出面挽留董和,一時竟多達數千人,劉璋這才不得不繼續留用董和兩年。
等董和當了益州太守,仍舊清廉節儉,并誠心相待當地的少數民族,很快便深受南蠻百姓的敬愛。
后來劉備平定蜀地,聽聞董和的事跡,便任命他為掌軍中郎將,并與諸葛亮一同掌管左將軍府事,可見劉備對他的重用。在此期間,董和同樣做事勤勉,在處理各種小問題上絲毫不馬虎。更為可貴的是,董和直言敢諫,諸葛亮有時做事出現紕漏,董和也會直接指出,不會有所顧忌,因此他也深受諸葛亮的敬重。
董和在益州先后當了二十多年的官,建立了非常良好口碑,可惜歷史上的他沒等到劉備稱帝便病逝了。如今董和被樊阿治愈,劉備在與諸葛亮商議后,認為最后一個三公之位由董和擔任,定會讓眾臣心服,軍民歡喜。
賴恭為太常,何宗為大鴻臚,黃柱為光祿勛,王謀為少府,趙莋為太仆,殷純為廷尉,向舉為衛尉,糜竺為大司農,劉豹為宗正。以上九人,除糜竺為劉備老臣,劉豹為劉備同宗外,其余皆乃一州名士,加上勸進劉備稱帝最為積極,因此劉備便授予他們九卿之職,希望能招攬天下更多的賢才。
劉巴為尚書令,費詩、雍茂為諫議大夫。劉備最終還是聽從了關索的建議,沒有為難反對他稱帝的那些人。尤其是費詩與雍茂,劉備任用他們為諫議大夫,不僅讓他二人受寵若驚,也讓眾臣萬分欽佩劉備的胸襟。
夏侯蘭為執金吾,自博望坡歸降后,夏侯蘭一直輔佐劉備軍事,任勞任怨,因此劉備非常放心將守衛成都及皇宮的重任交于他。
王甫、潘濬為侍中。王甫前番從麥城孤身逃入益州,劉備感其忠勇,特此加封。
而潘濬自被劉備用潘璋換回后,劉備也沒有計較他歸降孫權一事。潘濬感劉備仁德,便盡力書寫荊州諸多事宜,希望能幫助劉備日后收復荊州。劉備見潘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甚為滿意,也將他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