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和三人皆是臉色大變,沒想到姚泰早就盯上了梁英,真是不得不佩服他的深謀遠慮。
“不知這位郎君,又是何人之子?”這時,姚泰又將目光投向了趙和。
趙和沉聲道“先父趙累,曾為關(guān)君侯麾下營中都督!當日為保護君侯,已戰(zhàn)死于夾石山!”
“原來也是關(guān)羽舊部之子!”姚泰恍然大悟,“你混入江陵城做內(nèi)應(yīng),可是奉了劉備之命?”
“正是圣上之命!”趙和倔強地哼了一聲,“是又如何?”
“你等區(qū)區(qū)三人還想和漢軍里應(yīng)外合,真是癡人說夢!”姚泰冷笑著搖了搖頭。劉備想用內(nèi)應(yīng)的來攻克這牢固的江陵城,此法雖是上策,但孫權(quán)可不會蠢到毫無準備。
趙和被姚泰戳到痛處,心中更加惱怒,正要發(fā)作,卻又被梁英攔住。
只見梁英對著姚泰作揖道“昔江陵易主、更有大疫,百姓人心慌亂,而明廷只用一年光陰便能將江陵打理地井井有條,足見明廷身懷大才!但孫權(quán)有眼無珠,致使明廷屈做一縣令!如今漢軍士氣正盛,江陵朝不保夕,明廷何不趁此良機,棄暗投明?”
姚泰沉默片刻后,最終開口道“若是大漢天子真能賞識我才能,我便與你等同為內(nèi)應(yīng)!”
雖然梁英過分夸大了漢軍的優(yōu)勢,但姚泰心里清楚,漢軍想要在公安、夷陵等地的援軍到達前就奪下江陵可謂難如登天,因此他在此時投降漢軍,功勞更大,也更能得到劉備的重用。
這就是劉備稱帝的一個優(yōu)勢了。姚泰在孫權(quán)那里,恐怕最多只能當個太守,但投降劉備,或許有機會繼續(xù)往中央攀升,不說三公九卿,能上朝議事,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當真?”趙和三人皆是驚喜不已,姚泰雖然不是孫權(quán)重臣,但身為江陵令的他,此次也負責參與江陵城防,倘若姚泰能倒戈,那江陵便更有希望重歸大漢懷抱。
“明廷若能助漢軍攻克江陵,便是天大的功勞!圣上定會重加封賞!”趙和連忙激動地說道。
“既如此,你等便安心等我消息!”姚泰目光如炬,低聲道,“待我將心腹之人召集完畢后,便開始行動!”
酉時將近,江陵城外十余里,一萬漢軍已全數(shù)抵擋。
“這便是江陵城嗎……”吳班遠眺面前高聳的江陵城墻,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氣。
吳班原在益州,從未見過江陵。今日一見,方知江陵不愧有“荊州第一堅城”之美名。
這江陵城規(guī)模極大,光是這北面城墻,就延綿六七里,更在成都之上,就是十萬大軍,也難將其完全圍住。
城南數(shù)里便是長江,想從南面攻打,大軍根本擺不開陣勢。而且城池四面都有城濠(護城河),寬四丈有余,若非放下吊橋,絕無通行可能,這就意味著沖車等撞門之物,毫無用武之地。
更兼這江陵城墻有近五丈之高,比大多城池都要高出許多。無論是云梯還是土山樓櫓,都要建造地更為高聳,也更耗費時日。
聽王宇等人說,這江陵城墻也有四五丈厚,光是北面城墻上就可以屯扎三四千士卒,利用地形優(yōu)勢,可以對敵人造成極大的殺傷。
難怪當年曹仁能和周瑜在江陵僵持近一年,吳班今日親眼所見,總算是明白了。
想到自己要面對這樣一座堅城,吳班對糜芳也不由得更加惱恨,他當年投降倒是容易,但漢軍若想再收復(fù)江陵便是萬分艱難。
吳班又多看了兩眼江陵城后,忍不住問王甫“參軍,你覺得我軍萬余人馬,攻江陵有幾分把握?”
“根據(jù)當日江陵吳兵的口述,城中士卒不會超過五千,其中有大量新兵,戰(zhàn)斗力難與我軍相比!”“王甫徐徐說道,“何況城內(nèi)還有很多原屬君侯的江陵士卒,想來他們未必會甘心為孫權(quán)賣命!”
“而且從城上守軍數(shù)量來看,孫權(quán)多半未曾料到我軍會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