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吳?”
大鴻臚董昭諫言道“陛下,眼下河西之亂已平,不如一面去荊州探聽吳蜀軍情,一面召曹子丹回京,再作商議!”
群臣皆對董昭的話表示贊同,因此曹丕便讓夏侯尚與自己麾下的斥候嚴密監(jiān)視荊州,一有變故就火速來報。同時又讓安西將軍夏侯楙去長安替回總督雍涼的曹真,令其早回洛陽。
二月,曹真順利返還京師。他與曹丕年少時便一起長大,去年平定河西之亂,更是戰(zhàn)功赫赫,斬首五萬人,生擒十萬,獲得牛羊百萬頭,讓曹丕龍顏大悅。
因此曹真深受曹丕信任和器重,一回京便被曹丕加封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jié)鉞,儼然成為魏國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之一,這接下來的征戰(zhàn)重任,毫無疑問要落在他的肩上。
與此同時,孫權(quán)麾下的騎都尉趙咨攜帶禮物來到洛陽。曹丕去年才見過這個趙咨,知道此人善于舌辯,因此猜到他此番前來,多半是為了請自己出兵相助。
司徒王朗則是建議道“孫權(quán)新敗,士氣正衰,此時有求于我大魏,陛下何不冷待趙咨數(shù)日,使其心懷敬畏,知曉大國之軍絕不輕動!”
曹丕對王朗的話深表贊同,因此五日后,他方才太極殿召見趙咨。在看過孫權(quán)的親筆書信后,曹丕倒是覺得孫權(quán)言語之間雖是恭敬,但仍舊不失吳王威嚴,甚至對曹丕不能及早出兵相助,表達了一絲失望。
看來陸遜及時保存了吳軍主力,還是讓孫權(quán)多了一些底氣。此時若是伐吳,并不如自己想得那般容易。
曹丕目視階下的趙咨,正色道“朕聞知朱義封兵敗,本欲出兵伐蜀,相助吳王!奈何河西叛亂,危害甚大,朕一時難以分心!”
說到這里,曹丕言語之中忽地透出一股殺氣“如今諸胡臣服,陸伯言卻已自棄夷陵,湘水之西盡歸劉備。孫權(quán)自守武昌,再請朕出兵,莫不是想驅(qū)虎吞狼,他好坐收漁翁之利?”
面對曹丕的刁難,趙咨已是習以為常,只見他微笑著拱手道“臣以為,陛下以江山霸業(yè)為重,出兵討賊乃為國家,更順應天命!吳王勇戰(zhàn)蜀寇,雖是損兵折將,失地陷城,但未曾失卻大義!”
“劉備一世之雄,先帝所憂。其在荊州廣德人心,吳王正因此而敗!”趙咨鎮(zhèn)定自若地說道,“陛下若任劉備久駐荊州,無異于養(yǎng)虎為患。”
“這趙咨倒是對我的心思拿捏地很準啊!”曹丕不禁心中感嘆,本以為自己冷落趙咨,能讓他心中著急,這樣自己便能多對孫權(quán)進行一些索取,未曾想趙咨已料到自己有伐蜀之意。
其實曹操在世之日,也常常向曹丕說起劉備乃自己一世敵手,并感嘆自己當年不慎放虎歸山,以致劉備終成一番大業(yè),使得天下三分。
眼下曹丕最忌憚的,并非孫權(quán),仍是劉備。不僅因為劉備的才能,更因為劉備自立為漢帝,在政治立場上與接受漢獻帝“禪讓”的曹丕公然對敵,天下心存漢室之人,恐怕仍舊對劉備抱有一絲期望。
若有可以重創(chuàng)漢軍的良機,曹丕是一定不會錯過的。
“朕前番封吳太子孫登為東中郎將,令其至洛陽為官。為何時至今日,孫登仍不曾前來?”曹丕換了個話題,他一直想把孫權(quán)的長子作為人質(zhì),好讓孫權(quán)有些顧慮,不敢輕易背叛。
但孫權(quán)豈敢久居曹丕之下,自然不會讓孫登白白送死。
“太子年方十二,體弱多病,更兼未曾遠離父母,若來洛陽,恐失了禮數(shù),觸怒大王。”趙咨淡淡地說道,“待吳王對其深教禮節(jié),定將他送至洛陽!
趙咨這話讓曹丕一聽便知識敷衍。曹丕隨即冷冷地說道“如今吳軍士氣低落,若孫權(quán)敢有不忠之心,朕絕不答應!”
“南郡等地,吳王占據(jù)方才兩年,一時難以民心盡附。”但趙咨可不是毫無膽略之人,不亢不卑地說道,“然江東基業(yè)已立三世,軍民同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