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君之言確實有幾分道理……可是我奉丞相之命將兵馬帶至江陵,不宜分兵前往上庸!何況,陛下或早已派兵增援上庸!”
陳到此人對劉備忠心耿耿,相對來說就有那么點死板,增援上庸如果不在劉備的計劃之內,他也不好擅作主張。
“將軍,事情緊急,不如即刻差人前往江陵告知陛下!”關索連忙提議道,“從秭歸到房陵,路程較近。懇請將軍令末將率本部人馬暫留秭歸,等候陛下旨意!”
由于信使從江陵來往秭歸,最快也要三日,而陳到明日一早又要啟程,關索不想隨軍一同前往,這樣來來回回實在浪費時間,而且真要從這里前往上庸三郡,還需要做不少準備。
聽到關索的這個請求后,陳到也左右權衡,不知道是否應該答應。
不得不說,諸葛亮當日在陳到面前加封關索為揚威將軍,確實讓陳到對關索刮目相看,而且陳到也聽說了關索在荊州之役的事跡。因此潛意識中,他相信關索見識不凡,對他的建議有那么一絲贊同的傾向。
“既是陛下與丞相都器重此子,我讓他暫留秭歸,料也沒有差錯!”
最終,陳到點頭道“既是二郎君見識深遠,我再分一千白毦兵與你!你便留守秭歸,等候圣上決斷!我立刻親寫書信,并用快船一艘,將此事告知圣上!”
“多謝將軍!”關索大喜過望,連忙拜謝,他知道陳到對自己已經是仁至義盡,不敢再有奢求。
“然二郎君需等到陛下詔令,方可行事!”陳到依舊正色告誡關索,“否則圣上怪罪下來,我亦擔當不起!”
“將軍放心,索定然不敢造次!”關索知道陳到也是好心,不會多說什么。
第二日卯時,陳到依舊帶著四千白毦兵與大量的糧草輜重,還有尚書鄧芝,啟程前往江陵。而關索則開始在秭歸抓緊時間,為前往上庸三郡做準備。
秭歸往北是大巴山脈,高山險嶺,走陸路極為艱難,因此關索決定效仿當年孟達所為,從秭歸西面,長江的支流鄉口溪逆流而上,然后再越過崇山峻嶺,繞過神農架林區,如此便能到達離秭歸最近的房陵郡,也是魏軍的第一個目標。
因此關索一面在秭歸一帶搜羅小型船只,一面令士卒們連日在秭歸城內張貼告示,敲鑼吶喊,尋找熟悉路徑的百姓作向導。
當然關索不會忘了讓軍中的伙夫們抓緊制作干糧,同時請秭歸縣令派人相助。此番路上需翻山越嶺,埋鍋造飯未必容易,攜帶干糧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三日后,關索終于成功招募了五名城內居民作為向導,其中一人年過四旬,喚作田二,當年曾指引孟達北上前往房陵,有此人相助,無疑讓關索信心大增。
田二直言從秭歸到房陵,大約需要七至八日的路程。好在伙夫他們三日內也為大軍攢夠了十余日的干糧,應該可以應付一個來回。
唯一讓關索苦惱的,就是實在沒有足夠的船只供所有士卒前往鄉口溪。當日漢軍東征,便征用了秭歸一帶的許多小船,眼下關索縱然四處搜尋,也只找到二十余艘。
“就這些船,還不夠五百步卒乘坐的……”望著渡口上零星的小船,關索苦惱地撓了撓頭,“這該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奉命搜集船只的謝金突然從東面疾馳而來,激動地說道“將軍!將軍!下游江面上突然出現了大量船只,約有百余艘,正朝這里而來!”
“噢?”關索聞言不由一愣,立刻跟著謝金往東而去,果然看到百余艘小型船只逆流而上。但奇怪的是,船上既無旌旗,也無士卒,只有兩名水手,為首那艘船上,倒是還有一人,就是從遠處無法認清。
待到這群船只到達渡口后,關索正要上前問話,卻見一名內侍從為首船上走下,并從懷中掏出一卷精致的黃帛,高聲道“圣旨降詔,關索將軍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