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行動不便的傷兵,未能及時撤退,被射死在寨中。
由于關索身邊的兵力處于劣勢,加上他白日負傷,連射箭都有些勉強,眼下只能在陣中指揮,因此他并沒有率兵貿然追擊,只是遠遠的跟在后面,始終與魏兵保持一段距離。
高遷率兵東行,又過了二十余里,忽地走進一片樹林。房陵之地本就林木眾多,高遷這幾日也見了許多,因此并沒有放在心上,只顧擺脫身后的漢軍。
然而,未行數里,兩旁的樹林里突然傳出一聲暴喝。
“殺!!!”
張翼深知房陵地形,知道這片樹林是魏軍撤退的必經之路。因此關索讓熊哲與一千白毦兵與自己兵分兩路,先到這里埋伏。
眼下魏軍經過,熊哲便立刻帶著白毦兵從南北兩面的樹叢中殺出。而這些夷民壯漢的嗓門似乎都比普通人大上一些,在這黑夜之中,更讓魏軍膽戰心驚。
魏軍這一停頓,身后喊殺聲漸進。關索率領眾弓兵們從西面殺到,對著魏軍亂箭齊發。
“快往東撤!”高遷見唯有東面沒有伏兵,立刻猛踢馬腹,企圖第一時間逃離這個伏擊圈。
可由于太過心急,高遷竟然忘記自己是魏軍里唯一幾個騎馬的,比這些步卒高出許多。白毦兵沖到魏軍陣前,接著微弱的月色,立刻將背上的手戟擲向了騎馬之人。
片刻功夫,高遷躲閃不及,身上被十余支手戟刺入,頓時倒栽下馬,氣絕身亡。
高遷既死,漢軍立刻三面掩殺上去。殘余的魏軍在屢敗之下,再無斗志,很快便開始潰不成軍。
白毦兵如虎入羊群,刀劈矛刺,或盾牌撞擊,或用腳猛踢,殺得魏兵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熊哲更是在亂軍之中,殺死高遷身邊的親兵,一刀割了高遷的首級。
在漢軍的猛攻之下,逃不掉的魏兵不是做了刀下之鬼,便是跪地投降,只有不到五百人沖出重圍,往東面逃竄而去。
“眾騎卒,分散追擊!但有不降者,格殺勿論!”但關索連這些人都不打算放過,在他的指揮下,兩邊余名弓騎兵奮起直追。
這些魏兵隨身的干糧肯定不多,如何能走出東山郡這片谷地,少不了要去大小村落掠奪,關索可不想他們四處為禍。
“降者免死!降者免死!”
步兵如何跑得過騎兵?在接連不斷的箭矢面前,一個個逃命的魏兵倒地斃命,剩余的自知無法逃脫,只有跪地求饒。
當然關索也遵守諾言,只要投降便一個不殺。
東三郡這片地方人口本就不多,正好讓這些魏兵干點苦力活。只要嚴格管理武庫和糧倉,這些魏兵就算想造反也無能為力而且關索更不擔心他們逃跑,這么一個山谷環繞之地,好似天然牢籠,只要把守住各個要道,魏兵還能插上翅膀飛走不成?
今夜這一戰,漢軍又擊殺魏兵千余人,俘虜七百余人,更兼擊殺魏軍將領高遷,可謂是大獲全勝。
就在關索欣喜擊敗魏軍之際,東面忽有一騎飛奔而來,關索上前盤問,竟是裨將軍丁立有敗報送來。
原來,徐晃這一路魏軍雖是為了吸引漢軍的注意力,但也沒有完全消極怠工。趁著魏軍士氣正盛,徐晃率領士卒一路猛攻漢軍。丁立在前幾個險要處抵擋不住,便率兵退守到殺牛巖附近,把守要道,多備弓弩,抵御魏軍。
而徐晃在第一次強攻沒有得手后,便連著幾日按兵不動。丁立以為徐晃兵勢已衰,便放松了警惕,豈料徐晃趁夜突襲,一舉攻入殺牛巖,大敗漢軍。丁立自知不敵,火速帶著眾士卒退守到西面的石轉山。
這石轉山之名,是房陵一帶的百姓所取,來源于《詩經》中的一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只因這山路雖然寬闊,卻也極為陡峭,就連棱角分明的石塊都能從上面順利地滾下山坡,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