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奇的關索再次向胡氏詢問起自己的表字,而胡氏這一次倒是沒有隱瞞,如實告知給他。
關索當年出生在新野,那時劉備正依附劉表,麾下之兵不滿五千,可謂落魄至極,甚至還沒有遇見諸葛亮,哪敢提什么復興漢室的大業。
而心高氣傲的關羽同樣對自己和劉備的境遇長吁短嘆。未曾想關索出生之后,生母杜氏因難產而死,這讓關羽更加地心中氣悶,對往后的人生更多了一絲迷茫。
那一日,負責撫養關索的胡氏正抱著哭鬧的關索在房間里安撫。當他看到關羽獨自在案前愁眉不展時,忍不住勸道“杜氏已去了五日,還望府君早日振作!”
看到胡氏手里抱著的嬰兒,關羽忽然想起什么,忍不住問道“我是否還未給這孩子取名……”
胡氏點了點頭“妾身未敢擅取,全憑夫君做主!”
從胡氏手里接過孩子后,關羽沉默片刻后,方才說道“就取名‘關索’,日后表字‘長尋’……”
胡氏略帶不解地問道“夫君前番給平兒取字‘定國’,寓意深遠。今日給這孩子取名,又有何用意……”
關羽則是長嘆一聲“大兄霸業屢屢遭挫,如今更是寄居在這新野小縣,不知何日方能出頭。我與大兄生死與共,自當竭力輔佐,除死方休!”
“只是這孩子生而喪母,已是可憐,日后會成長到如何,誰能知曉……”關羽感慨地望著懷中的關索,“他既是庶子,我也不強求他繼承我的志向,只愿他能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關索現在才明白,為何關羽早年會縱容自己不求上進,看來也確實沒有對他有過多的要求。只是后來意外發生,穿越后的關索反而最有希望繼承關羽的遺志,實現復興漢室的偉業。
想到這里,關索當下決心將“長尋”二字作為自己的表字,絕不更改。
冠禮結束之后的第二天,胡氏便開始請人說媒,前往鮑凱家提親。連關索都奇怪胡氏為啥如此心急,弄得和嫁女兒似得……
然而關索尚未在自己的婚事上花過多的心思,諸葛亮派出的斥候們也陸續回到成都,事實證明,關索的猜測是對的。雍闿等人的來使頻繁往來交趾,而位于武昌的孫權似乎也在征調糧草物資,秣馬厲兵,其野心不言而喻。
更有傳言,孫權已加封雍闿為永昌太守,意圖讓他出兵攻打永昌郡。
這日朝會上,滿朝文武皆是面色凝重,南中叛亂既是和孫權扯上關系,勢必不能掉以輕心,稍有差錯便又會迎來一場大戰。
“陛下,孫權雖有野心,但眼下我大漢仍不可與其貿然交兵!”諸葛亮正色向劉禪說道,“唯有先派一舌辯之士前往武昌,說起罷兵,兩家和好,攻破魏賊!”
經過這么多天的臨停朝政,劉禪也已經習慣了這種場合,于是振作精神,高聲問道“哪位愛卿可擔當此重任!”
劉禪話音剛落,尚書鄧芝當即出列道“陛下,臣愿前往武昌面見孫權!”
“陛下,鄧尚書前番在江陵游說孫權有功,足可擔當此任!”不少文武先后附議,認為鄧芝是最合適的人選。
雖然關索也知道歷史上確實是鄧芝成功說服孫權,與其聯盟修好,但今非昔比,此番別說鄧芝,就算諸葛亮親往都未必有用。
歷史上,鄧芝能成功出使的原因有二。
其一,孫權在夷陵大勝后鞏固了荊州的統治,在領土上已沒有和蜀漢有太尖銳的紛爭。
其二,曹丕第一次南下伐吳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獲得了不少勝仗,足以讓孫權明白兩方巨大的實力差距。如果他執意要與蜀漢為敵,極有可能面臨魏蜀兩國之兵。
而這一次,季漢重奪荊州,而曹魏又被漢軍殺得大敗而逃。孫權既沒了北方的威脅,又急于收回荊州,更兼他前番選擇隔岸觀火,大大地保存了實力,腰桿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