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事后,便向劉禪進諫道“陛下,眼下國中太平,人心安定,臣以為可在成都興辦武舉,為國家擇選將才,以備日后北伐!”
“何謂武舉?”不僅劉禪大為不解,絕大部分的文武官員也是第一次聽到“武舉”這個詞。
唯有關索的內心滿懷期待,既是諸葛亮開口,武舉的興辦定是十拿九穩。
“所謂武舉,乃是為武人所設立。”諸葛亮在朝堂上徐徐解釋道,“臣想來成都多有精通武藝兵法之富貴郎君,乃至平民百姓。朝廷可廣招人員,為其設立比試,并以成績選拔人才。”
關索心中了然,畢竟第一次興辦武舉,諸多事宜尚不熟悉,一下子面向荊益兩州,一定會引發不小的混亂,倒不如先在成都舉辦,等進行順利后,再面向整個季漢。
“此舉大漢曾有先例。”諸葛亮繼續說道,“平帝、成帝、安帝皆令公卿舉地方勇猛知兵者,以防災變。今番我大漢用比試之法,既可彰顯公正,更可挑選真才實干之人。”
聽完諸葛亮的一番言辭后,劉禪略有心動,覺得這倒是個很有意思的新奇嘗試。然而,不少文官卻是微微皺眉,諸葛亮所說的武舉勢必會讓不少武將之家乃至平民百姓得利,朝廷如此重武輕文,只怕不合大體。
更有人覺得諸葛亮此舉是借武人之手,打壓益州本土官員的勢力。
“陛下,臣附議!”老將趙云第一個出列道,“數十年前,先帝與群雄起兵,也不斷招攬賢才,更有不分貴賤,破格提拔者。今日我大漢人口土地均不如魏賊,正可用武舉為朝廷選拔良將!”
站在趙云的立場,武舉對國家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對他本人來說同樣也有好處,他的長子趙統如今二十有五,自幼跟他學習武藝,也算是出類拔萃,趙云相信他能在武舉中表現出眾,并受到諸葛亮的器重,得到更好的晉升良機。
不少武將也有著和趙云同樣的念頭,希望子嗣可以一展所長,因此紛紛出列贊同諸葛亮興辦武舉的建議。可就在這時,符節令孟光突然出列反駁“陛下,臣以為武舉之事大為不妥。”
“噢?有何不妥?”劉禪詫異地問道。
“想我大漢數百年選用官吏,當察其品行操守,若不明孝悌之道,便是有才也不可為官!”年過六旬的孟光亢聲說道,“武將更事關三軍乃至國家安危,豈能唯以武勇為重?”
孟光的官爵雖然算不上顯赫,但此人在漢靈帝時期就在大漢朝中任職。入蜀避難后,劉焉與劉璋父子都對他極為禮遇,因此孟光在蜀中頗有資歷和威望,劉備平定益州后也讓其擔任議郎,負責蜀中制度。
加上孟光心直口快,有時候會直接指出問題所在,甚至不給人一點面子,因此他在蜀漢遭到不少人忌恨,仕途并非十分順利。
眼下孟光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武舉不注重武者品德的考察,不少大臣也都竊竊私語,認為孟光所言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