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魏賊竊居中原,不堪前敗,欲雪荊州之恥,此誠國家危急之時……”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執金吾夏侯蘭,從龍舊臣,公正明法,先帝多稱其賢能,足可勝任廷尉,使內外親疏不異法也?!?
由于沒有了夷陵之敗,諸葛亮這一次的《出師表》比歷史上的那篇相對積極,規勸劉禪廣開言路,發奮自強,采納忠言,更要親賢臣、遠小人。
如今朝中多了以黃權、楊洪、程畿為首的益州籍重臣,因此近年來益州派已經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力量。諸葛亮擔心自己離開成都后,朝中會出現派系爭斗。而原廷尉于數日前病故,廷尉一職有所空缺,諸葛亮便想到了在各方勢力中都沒什么太大交集,且鐵面無私的夏侯蘭。有夏侯蘭來負責朝中官員的大小懲戒,一定能減少矛盾。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侍中關平,將門之子,武勇過人,此二將皆有功之人,兵將敬之。愚以為營中之事,委以二人,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留在劉禪身邊的進諫大臣,郭攸之等人如歷史上那般名列表上。另外,由于諸葛亮北伐將會帶走大量將佐,而成都的守備中軍,特別是皇宮的禁軍,必須教給可靠之人。諸葛亮再三考慮,決定讓向寵和關平一同負責,以保萬全。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出師表》最重要的,便是諸葛亮向劉禪傳達了自己誓要克復中原,完成劉備遺愿的決心。與歷史上蜀漢偏安益州不同,這一次季漢國力強盛,魏軍因此聚集南陽,圖謀荊州。諸葛亮此時請求出兵伐魏,師出有名,朝中大臣就算有不贊成的,也不好出面勸阻。
劉禪看完《出師表》后,也是大為感動,正色道“相父既決心已定,朕自當贊同!伐魏之事,便由相父全權負責!”
“多謝陛下!”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諸葛亮自然心中感動,如此便能大展拳腳。
“不知相父打算如何用兵?”劉禪一時好奇,忍不住多問了一句。
“陛下,臣愿率八萬人馬,前往漢中,伺機而動!”既是上表,諸葛亮豈能毫無準備。
劉禪微微一愣,光祿勛黃權也立刻出列道“丞相,魏軍聚集南陽,意圖在荊州,何故反倒將兵馬調往漢中?倘有不測,如何救援?”
“荊州我自有安排,不必操心!”諸葛亮果斷地回答道,“我軍若能在雍涼使敵膽寒,司馬懿焉有余力進犯荊州?”
黃權知道諸葛亮通曉軍事,也不再多說什么,劉禪見眾臣再無異議,便說道“如此,便請相父調撥眾將!”
諸葛亮當即傳令鎮南將軍李嚴領兵五千,并將軍傅彤、輔匡二人前往夷陵作后援,偏將軍關興領兵一千,前往協助張飛襄陽駐防。凡前往荊州將佐,一律聽從大將軍張飛調遣。若荊州情況緊急,張飛更可以調鎮守閬中的征東將軍陳到前往支援。
諸葛亮則親率鎮西將軍趙云、征北將軍吳懿、平北將軍關索、平西將軍袁綝、滅寇將軍丁奉、輔漢將軍孟琰、揚武將軍鄧芝、忠節將軍楊洪、偏將軍王平、鮑義,裨將軍趙統等人北上漢中,另有丞相府參軍馬謖、柳隱、馬忠、楊儀等隨同前往,就連名巧馬鈞也一并被諸葛亮帶走。
至于朝堂,司徒董和去年病故,處理政事由平尚書事的黃權為主,太尉劉巴、司空糜竺為副,諸葛亮又任命尚書陳震為尚書令,并讓丞相府官員蔣琬、張裔、廖化等一并參與協助。
南中防務繼續交給庲降都督李恢,而留鎮成都的武將中,關平本就兼任中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