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汝南前往鄱陽和前往皖縣,魏軍的行軍路線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從大別山的西南方向,往弋陽郡進兵,后者是從大別山的東南方向,往廬江郡進兵。因此說,賈逵與滿寵的決定至關重要,一旦決策錯誤, 勢必會耽擱許多時日。好在二人皆是曹魏名將,十分贊同鄧艾的分析,一致決定前往皖縣。
只是從汝陰出發(fā)前往皖縣,仍有八百里的路程。而曹休已經出發(fā)了兩天,故而賈逵擔心曹休馬上就會在皖縣遭到吳軍的伏擊。為了盡快趕到皖縣,賈逵請滿寵領著步卒與糧草在后,他本人則率三千騎卒與三千匹無人騎乘的戰(zhàn)馬先行一步, 攜帶干糧, 往西南方向疾馳而去。每名騎卒管好兩匹戰(zhàn)馬,如此便可以通過來回換馬的方式加緊趕路,而戰(zhàn)馬一旦不馱人奔馳,也能節(jié)省些體力,從而減少一些休息時間。
此番疾奔皖縣,賈逵特意帶上鄧艾,想看看他是否還有獨特的見解。而鄧艾既懷建功立業(yè),出人頭地之心,又怎會畏懼沙場兇險,自然沒有絲毫推辭。
好在鄧艾年輕的時候參與屯田,親耕農活,故而身體頗為結實,加上正當壯年,騎馬疾馳尚撐得住。不過對于五十五歲的賈逵來說,這次趕路勢必沒有那么輕松了。
其實賈逵因為出身貧寒與性格耿直,本就遭到曹休的厭惡。當年荊州之戰(zhàn)時, 曹休更是擔心賈逵搶他功勞,對其掣肘,卻間接導致兗州刺史王凌死于關索之手, 二人由此嫌隙更深。不過司馬懿知道賈逵有君子氣量,國事面前絕對不會計較私怨,故而向曹睿推薦賈逵來接應曹休。
正如司馬懿料想的那樣,賈逵為了曹魏,為了曹休麾下的四萬將士,并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命三千騎卒全速前進,爭取能在三天內抵達皖縣。即便親兵們怎樣勸賈逵注意身體,賈逵皆不為所動。
就這樣晝夜兼程,三千魏兵終于在第三日中午,臨近夾石山口,總計趕路七百余里。就在賈逵命魏軍原地歇馬之時,南面突然有一名斥候疾馳而來,賈逵心中一驚,立刻命人上前詢問,果然來的是魏軍斥候。
“參見賈使君!”斥候一見到賈逵,頓時喜出望外, 趕緊稟報道, “皖城出現大量吳軍,大司馬正領兵與吳軍交戰(zhàn)!”
“唉!吳軍既做好萬全準備,大司馬倉促迎戰(zhàn),豈能有勝算!”賈逵頓時跌足叫苦。本就十分疲憊的他,情緒激動之下,腳步猛地不穩(wěn),幾乎朝前跌倒,幸得親兵們趕緊扶住。
“使君,我等不過三千兵馬,如何能與吳軍大隊相爭?”一名隨軍來此的偏將軍忍不住對賈逵說道,“不如等后將軍領兵到此,再與吳軍交戰(zhàn)!”
“不,不可……”賈逵卻是艱難地擺了擺手,努力平復氣息,想要說出自己的決斷。
就在賈逵說話艱難之時,鄧艾突然上前一步,略帶結巴地開口道:“我,我軍斥候尚能通風報信,足見吳,吳軍并未派人堵死夾石山口。我,我軍當務之急,便是趁吳軍未至,先,先守住山口險要,保證出路。若等后,后將軍兵至,吳軍已然截斷出路,困大,大司馬于山道之中,數萬之眾進退不得,必為吳,吳軍覆滅。那時我軍雖多,但也,也難以相救!”
“……此言正是!”賈逵喘了幾口氣后,當下欣喜地稱贊道。鄧艾的見識果然厲害,能將他帶來為自己傳述重點,實在是正確的決定。
其實賈逵臨行之前,也料到會有這等事情發(fā)生,便特意多帶了許多旗幟。此刻,賈逵命前排騎卒盡皆持旗,迎風揮動,以壯聲勢,三千魏兵立即啟程往南疾馳而去。
此虛張聲勢之法,當年賈逵曾在救王凌時用過一次,只是被關索識破。不過眼下形勢所迫,賈逵沒有其他選擇,而且他也相信,不是所有人都像關索那般狡猾的。
而南面三十余里的夾石山口處,陳修率領的四千騎兵即將抵達。騎兵終究馬快,且陳修知道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