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告訴姜維,費曜的首級,我軍已用其來傳示京兆各地,自然不能還給魏軍!至于張翼將軍之遺體,我愿用百名俘虜魏兵作交換!”
丁奉見過魏軍來使后,明白此人的意圖正是如鄧艾所說,用張翼的遺體換回費曜的首級。不過丁奉也按照鄧艾的對策,果斷回復魏軍來使。
家眷不在漢軍手上的魏兵,大多是昨日兵敗勢危,不得已而投降漢軍。丁奉清楚這些人不會真心為漢軍效力,只是殺了有損漢軍口碑,不到萬不得已時,丁奉是不會這么做的,不如盡可能地利用他們。
一百活人換一具遺體,漢軍也算給出了誠意,就看姜維的態度了。
魏軍使者見丁奉態度堅決,無法改變,只能回去像姜維復命。姜維知道費曜久在雍州,且官職較高,因此相對知名。京兆一帶軍民得知費曜戰死,勢必更加畏懼漢軍,更有可能獻出錢糧相助,這對魏軍大為不利。而且能讓后將軍遺體完整入土安葬,魏軍多少也能體面些。另外張翼身為漢軍大將,他的靈柩進了長安,多少也能引起一些騷動。
只是丁奉用魏軍俘虜作為交換的條件也著實讓姜維難以拒絕。倘若不答應,丁奉將此事在長安大肆宣揚,保不齊那些俘虜心里會怎么想,可能會真的死心塌地為漢軍效命。
只是一百魏兵著實有些不夠看,姜維想了一想,告訴使者,若丁奉之意不肯交出費曜首級,就用五百俘虜作為籌碼。而丁奉自然不同意姜維的獅子大開口,兩邊扯皮了幾次,方才敲定,用兩百五十名魏軍俘虜換回張翼遺體。
為了避免姜維使詐,石苞建議丁奉先將一百五十名魏兵降卒送到武功,等張翼遺體送到長安后,再釋放最后一百人。姜維對此倒也沒有拒絕,交易已經到了這一步,漢軍就算耍賴也意義不大,反而會有損名聲。
就在長安那邊勾心斗角的時候,鄧艾與李震已經在沒有漢軍騎兵的護衛下,朝著西面的散關步行而去。此去散關近五百余里,二人頂著嚴寒風雪抓緊趕路。得虧李震精通武藝,鄧艾早年務農屯田,也不是文弱之輩,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尚能堅持地住。若是有幸沿途遇到一些野兔
距離長安相對較近的豐水與澇水尚有橋梁可以穿過。只是再往西面的河流卻橋梁極少,為了避免被魏軍發現,鄧艾不建議遠離秦嶺周邊,便冒險從冰面過河。
大雪已經停了數日,由于擔心冰面不夠牢固,李震便采用敲擊聽聲的方式進行分辨。若是覺得冰面不適宜踏足,李震便采用匍匐前進的辦法爬過冰面。這個法子確實管用,即便是穿過較薄的冰面,也沒有墜入冰窟。在這一點上,鄧艾不得不承認術業有專攻,李震豐富的經驗著實幫了大忙。
二人跋山涉水,沿著地圖往西走了六日,終于抵達距離散關只剩七十余里。不過鄧艾再仔細看了一遍地圖后,卻是皺眉道:“從,從圖上看,此處往西山嶺極多,且更為險惡,不得不往北繞行,想,想來極有可能遇上魏軍!”
“那是否需要我在前開路?”為了防止二人同時落入魏軍手中,李震忍不住提議道。
“倒,倒也不必!”擔心魏軍可能會有詭計,鄧艾連忙擺手道,“我,我二人互相照應,見機行事即可!”
二人繼續往西北方向小心前進,很快便來到此行最后一條河流陳倉水。就在二人準備走出樹林,前往河畔時,聽力較好的李震卻是察覺到什么,連忙后退了幾步,并低聲道:“岸邊有人!”
鄧艾也是一驚,連忙與李震一同退回到樹林中。李震又選了一棵較高的大樹,蹭蹭蹭地往上爬。深冬時節的樹葉基本全部掉光,因此李震很快便找到了視線較好的位置,仔細在樹上觀察起河畔的情況。
少時,李震從樹上下來,略帶激動地對鄧艾說道:“有六名士卒正沿著河岸巡哨,他們穿著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