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震碰到魏軍喬裝成漢軍巡哨之事。劉邕聽完后,更是心悅誠服地向鄧艾拱手道:“將軍此番智謀深遠,又勞苦功高,真乃我軍良才!若非將軍親送書信,我等幾乎蒙在鼓中!”
如果散關與汧縣的漢軍遲遲收不到長安的捷報,就算暫時不會退兵,也不敢貿然行動。那丁奉等人的一番努力,就徹底白費了。
“將,將軍謬贊,此乃三軍將士浴血奮戰之功。”鄧艾說到這里,也十分惋惜地長嘆道,“只,只可恨張翼將軍為國捐軀,安西將軍身受重傷,無,無力再戰,長安兵馬眼下只能死守城池!”
“我速將此事告知丞相!”劉邕趕緊回到案幾前奮筆疾書,然后命一名士卒騎上好馬,火速從散關奔赴汧縣。
盡管恨不得讓信使插上翅膀,可劉邕還是清楚,從這里抵達汧縣,最快也要十日,一來一回至少二十余日。這段時間里,魏軍足以做出許多對策,而困守蓮花山的魏延更會兇多吉少。
鄧艾在漢軍大破費曜后,從幾名魏軍俘虜那里得知了魏延與費曜、姜維詳細的作戰經過,也確定魏延被困在蓮花山上。他隨即向劉邕建議道:“平,平北將軍,姜維如今已遠在武功,我,我軍可立刻前往蓮花山救出鎮,鎮北將軍!此,此事必須越快越好!如若遲了,只,只恐姜維知曉巡哨士卒被殺,他另派兵馬回援,以防我,我軍出兵!”
鄧艾這話雖然很有道理,但劉邕與宗預皆是面露難色。只因尚未收到諸葛亮回書,不知諸葛亮是否已經準備退兵。若是這般,曹真必然能騰出手回援長安,那么散關漢軍再次進兵雍州,勢必面臨已弱敵強的局面。
“鎮,鎮北將軍已在蓮花山困守近二十日,情況十分危急,只,只怕耽擱不得!”鄧艾猜到劉邕心中的隱憂,可他清楚散關漢軍如無一員大將坐鎮指揮,只怕難以抵擋魏軍,因此必須救出魏延。
為了讓劉邕盡可能安心,鄧艾不辭勞苦,主動請纓道:“平,平北將軍若是信得過我!我,我愿一同前往蓮花山,與魏軍交戰!”
看到鄧艾滿臉風塵的狼狽樣,劉邕不由得倍感震撼。而從費曜的首級與丁奉書信中的字里行間,劉邕也可以想象那四千漢軍將士經歷了多少血戰,而他們也復出了張翼陣亡、丁奉重創、士卒死傷極多的代價。
眼下正是漢軍奪取雍州的關鍵時刻,如果劉邕在這個時候心生畏懼,怎么對得起丁奉等漢軍將士的努力。
最終,劉邕咬了咬牙,猛地拔出佩劍,大叫道:“罷罷罷!鎮北將軍是我等主將,他既被困,我等有豈能當真無所作為?明日便讓高翔將軍帶五千兵馬前來,準備前往蓮花山一事!”
劉邕說完,又轉向鄧艾:“鄧將軍一路辛苦,且先下去歇息,來日還少不了與魏軍惡戰!”
宗預看到劉邕去意已決,也是臉色相當復雜。雖然他不懷疑長安捷報是否為真,但身為參軍,他總覺得自己該勸劉邕再謹慎一些。
只是宗預最終還是選擇了沉默。身為丞相府官員,宗預比許多人更了解諸葛亮的志向,他也清楚諸葛亮此番大舉伐魏,是精心籌備、策劃了許久。也許魏延的敗績,還不足以讓諸葛亮產生退兵的念頭。
次日,一名信使突然來到漢軍營寨,他正是來自汧縣,并送來了諸葛亮交給劉邕的書信。信中,諸葛亮雖命劉邕不可輕舉妄動,但也暫時不用退兵。南陽軍情尚不清楚,漢軍還需要在雍州給予魏軍壓力,不能給關索增添更多的負擔。而且諸葛亮也絕無輕易放棄魏延之理。
“如此,我便再無顧忌!”既然諸葛亮不愿退兵,那劉邕也就可以放心前往蓮花山。
而斥候那邊也再次探明,沒有魏軍再次前往蓮花山。為了抓緊時間,劉邕也不等高翔領兵到來,他先拔營起寨,帶五千將士北上來到渭水河畔的一片樹林,遠遠地對著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