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神仙豆腐”的來歷,還有個很動聽的傳說。
明朝洪武年間,河南有一員外,姓杜名賺。他信佛行善,人稱杜善人,家里大小人丁六十余口,十分興旺。可好景不長,適逢中原連年大旱,顆粒無收,災民無數,杜員外也因連年救濟災民,而散盡家財,被迫舉家過淮河往大別山遷徙,尋求安身活命之所。
一天,他們一家來到一條河邊,只見河水充沛,四面環山,兩岸灘涂寬闊,蘆葦茂盛,黃黃的一大片,杜員外決定插草為標,全家在此定居,并取地名叫黃葦河,女人上山采集野果野菜,男人墾荒種地。
可時間一長,新種的莊稼還沒成熟,附近的野菜也不夠吃,他們又不殺生,眼看生活難以為繼,定居無望,杜員外好不焦急,決定親自去找吃的。
他早起后沿河而下,向東北方的山上去找,一直走到午后,也沒弄到吃的。又餓又困,就躺到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一下。迷迷糊糊的看見一老婦人把樹葉做成豆腐,還送給他一碗吃了,他吃完后正準備感謝,卻只見那老婦人化身觀世音菩薩腳生祥云升空而去,杜員外連忙起身參拜,誰知一下從石頭上滾了下來,原來是一場夢。
他心想這肯定是神仙點化,于是他也顧不得饑餓,趕緊憑印象找樹葉,一轉身,發現他剛睡覺的石頭旁就有好多這種樹,他便采了葉子,回去還真做成了豆腐。
他們一家就靠這豆腐度過了春荒。因是神仙點化,他們就稱這種樹為神仙樹,做成的豆腐叫做神仙豆腐。
每年一到春夏季節,人們從山上采回神仙樹的嫩葉,擇凈雜枝,把葉子洗凈,放在光滑潔凈的石頭上,用力搓或搗成糊狀,加適量水,再加入草木灰,攪勻,用紗布濾出漿汁,盛入大盆中用涼水冷卻放置陰涼處1020分鐘,即成神仙豆腐。
做好的神仙豆腐色如翡翠,晶瑩剔透。就是不吃,看著都叫人賞心悅目。平平常常的樹葉,一通搗使便成了豆腐,好似變魔術一般,在山上千千萬萬種樹葉中,為此一種,再無第二,鄉民覺得神奇,便以神仙樹神仙豆腐稱之。
神仙豆腐色澤淡雅、清香味濃,口感舒適的茶韻,營養價值豐富,其色如翡翠,呈半透明固體。有退火,清涼、解毒、活血、降壓之功效,適宜夏季食用,長期飲用保健效果顯著,而且可防治因肝炎、肺熱引起的各種疾病。夏日吃“神仙豆腐”可以清熱、解毒、活血,是為夏日消暑佳品!
劉氏用雙手使勁揉搓,慢慢地盆中的水由淺綠變深綠直至暗綠,最后,綠葉被搓成只剩了莖和葉渣。
劉氏看向站著她旁邊看著的小兒子,問道:“乖兒子,接下來怎么弄?”
周助說道:“接下來用過濾器,過濾掉盆中的汁液。”
周老爹趕緊去院子里把竹米篩和紗布拿了過來,劉氏然后把殘渣過濾掉。
周助繼續指揮道:“娘把這干凈的草木灰水倒進汁液里,用一只手朝著一個方向攪動,感覺到綠色液體開始粘稠,似乎馬上就要凝固了,就適可而止。然后將一鍋蓋蓋住盆口,置于固定處,不要再有任何的搖晃和震動,約摸一段時間過后,新鮮的觀音豆腐出爐了。”
劉氏按照她小兒子說的方法操作著。
周老爹疑惑道:“乖兒子,你會不會記錯了,神仙豆腐是這樣做的?感覺也太簡單了。”這粘稠液怎么看都不像能吃的啊,放上一段時候估計也還是這樣。
劉氏瞪了一眼周老爹,她乖兒子要玩,那就陪他玩唄,你不陪兒子玩那就一邊待著去!
周老爹委屈的看著劉氏,然后沖著兒子笑道:“沒事,乖兒子,等等,說不定就像仙術一樣這粘稠液就真變成神仙豆腐了。”
周助笑了笑沒說話,待會兒就會出成果了,這神仙豆腐的做法確實就是這么簡單。
在現代的時候,他第一次吃神仙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