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時候,他們家正好空出了一輛牛車,周老爹就讓老周家和小周家的人跟著他們一起坐牛車回去。
到了淡竹村的時候,他們停了下來,去摘萱草。
荒野地上摘宣草的人很多,大部分是今天去寺廟上香的人,回來時順路摘一些回去。
小三從牛車里拿出了他的除草神器——小鋤頭,還有一個小竹籃子,吆喝道:“走嘍,摘黃花菜嘍!”
沒錯,劉氏他們所說的萱草就是現代的黃花菜。
黃花菜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大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黃花菜這又土又俗的名字,在古代可是有好幾種文雅的叫法。
比如,萱草。
黃花菜也叫萱草,是中國的母親花,古代人管母親的房間叫做萱堂。
古時候的人盡孝道,都是以萱草代表慈親的母愛,隨時撫慰游子思念之情。所以黃花菜又叫做中國的“母親花”。
古時游子遠行前,要在家中種萱草,希望母親能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
其實黃花菜還有一個非常文藝的名字。那就是忘憂草,先別吃驚,沒錯就你以前掛嘴邊的那個忘憂草。
那么忘憂草的名字是如何來的呢?
這其中是有典故的相傳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起義前,因家境貧寒,又身患疾病,全身浮腫,可謂貧困交加,饑寒交迫,以致常以乞食度日。某天遇上一黃姓好心老婦煮了些萱草送給他吃,一段時間后,陳勝的全身浮腫慢慢消退,疾病痊愈,身體也強壯起來,后來他與吳廣組織農民起義,成為歷史上首開先河的農民領袖,陳勝為感謝黃姓婦女救命之恩,請她常住在家里,并把萱草稱為“忘憂草”。
還有據說是在古代由于連年的南征北戰,男人們都會被征兵常年征戰在外。有一位婦人的丈夫也是征戰在外,為告以相思之情,便在家中庭前種下這黃花菜,望花思人解愁忘憂,從此世人便將其稱之為“忘憂草”。
黃花菜好聽文雅的別稱有,萱草、紫萱、忘憂草。
除了以上,還有金針菜、野皮菜、真金花等別名,又有小提藥、雞腳參、連珠炮、條參、綠蔥根、鎮心丹、鳳尾一枝蒿等諸多五花八門的稱謂。
黃花菜的花語是隱藏的愛,解愁以及忘憂。在中國黃花菜和現在康乃馨的寓意一樣,都是母親花。
“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詩人白居易、蘇東坡詩中所謂的“萱草”就是美味的黃花菜。
黃花菜雖然營養豐富,但新鮮的黃花菜的確有毒性。黃花菜中含有一種“秋水仙堿”的物質,經過腸胃道的吸收,在體內氧化為“二秋水仙堿”,具有較大的毒性。
正確的食用方法是將新鮮的黃花菜用開水焯透,破壞掉“秋水仙堿”。
鮮黃花菜的有毒成份在高溫60度時可大量減少,食用前,應先將鮮黃花菜用開水焯過,再用清水浸泡2個小時以上,這樣可更有效去除鮮黃花菜中的有毒成分。
看來“等得黃花菜都涼了”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周老爹見附近的萱草都被別人采得只剩花苞了,說道:“咱們找個多一點的地方摘吧。”
大丫跑到草叢里摘了一朵萱草,走到周老大媳婦面前,高興道:“娘,你低下頭來,我給你戴上萱草,戴上萱草今后娘就能生個男孩了。”
關于黃花菜,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婦女懷孕時,戴上萱草花,一定會生男孩。
《風土記》記載萱草“花曰宜男,妊婦佩之,必生男。”
周老大媳婦笑道:“大丫想要個小弟弟啊。”
大丫開心道:“弟弟妹妹我都喜歡。”
三丫高興道:“我想要娘生對龍鳳胎。”
劉氏樂道:“要是真能一下生兩個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