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在草蝦長了點個頭的時候,大吉就帶著小伙伴去魚塘里捕撈,因為秋天收獲了茱萸,所以,麻辣草蝦回到了周家的廚房。
周家人對麻辣炒蝦可是很熱衷,于是,隔三差五的去池塘打撈蝦,所以導致草蝦的產量極低,村里人任何一家養的草蝦產量都比他們家高。
村里人用打撈出來的蝦換取了大豆、食鹽等物品。
之前大伙兒把大豆賣給了周家不少,后面又大量生產豆芽,家里都沒大豆了。
到了冬天,也沒多少菜蔬生長,所以得多換點大豆回來。
這日子過得是真的艱難,眼看著菜蔬供應上來了,就遭到了嚴寒的打擊,菜蔬又緊缺了起來。
而村里養殖的田鼠,產量都不高,都不出售,決定風干留著過年吃,而皮毛則硝制成保暖用品。
這期間,水碓的批量生產,周家實現了對村里人的諾言。
為村里免費安裝了五架水碓,貢獻小的每戶一架,貢獻大的每戶兩架,其他人家四戶一架。
一架水碓有四個槽,所以夠四戶之家分。
因此,村長家得了兩架水碓,然后又用飛領的全部積分,再加上村長家里人的其他積分,又兌換了一架水碓,總共有三架水碓了。
村長把村里共用的五架水碓,還有自家的三架,又拉了幾戶人家湊齊了二十架,安裝在同一條河流邊上,開了個小型蕨根粉生產線。
冬天,蕨根的出粉率挺高的,但是因為寒冷的天氣,工作效率變低了。
現在為了洗蕨根粉,大伙兒都是白天用溫水洗,不然下不了水,下水了手會凍傷就沒法工作了。
因此,周家就給開了一條灶,給清洗蕨根粉的人熱水。
老周家跟小周家各得了五架水碓,這是周家給的,無關貢獻值,人家關系就是這么鐵。
這兩家也把水碓安裝在了同一條岸上,用這十架水碓也開了個小生產線,但是兩家就只留了兩個人去打理,家里剩下的人都去周家上工。
周家自己共組裝了五十架水碓生產,離一百架還差一半。
不過,就算只有五十架,也養活了整個欣山鎮人,堪稱羅山縣第一工廠。
多少人想進周家的生產線上工都快擠破頭了。
個個都以能進周家工廠為豪,進廠打工是他們的夢想。
在這個鬧饑荒的年代里,能有口溫飽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進了廠,能安安穩穩的干活,有飯吃,還能賺取口糧養家糊口,這是多么幸福的事。
周家的組裝部門也日漸成熟,開始對外接單,不少世家都排著號。
周家很大方的給了衙門免費了十架水碓,一是為了感謝有史以來對赤山村的照顧,二是希望官府自己開廠招人,省得羅山縣的災民都往他們赤山村湊。
經過這次的磨合,還有縣令的勸解,各個世家都決定不再內訌了,而是聯合起來開廠,讓羅山縣成為最大的蕨根粉生產地。
既然羅山縣是蕨根粉的發源地,那么生產他們也要獨占鰲頭。
以前他們覺得這是死地,得盡快撤離,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是他們翻身的好機會。
他們可是親眼看到了開蕨根粉廠的紅利。
為什么敢說就憑周家那五十架水碓養活了整個欣山鎮人,那可觀的產量僅僅就只跟張家交易就賺了個滿盆缽滿。
更不要說是拿去外面交易,在外面可是搶手貨,價高得飛起,可是又深受貴族的喜愛,發了瘋似的搶購,聽說,這東西都流入了宮里,差點成了貢品。
就僅憑這點開頭紅利,張家賺的就夠他們眼熱。
如今蕨根粉還是緊缺,既然搶不到貨源,那他們就自己開廠生產。
周家蕨根粉的產量,確實讓他們家的糧食不再緊缺,從張家換來的黑面,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