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的過程一般人看見可能會有不適,但觀摩學習的都是老專家了,什么場面沒見過?此時,他們都集中注意力,觀看著腎臟移植的過程。
孫大海的兩顆腎臟,都已經衰竭。他這種情況,即便是換一顆腎,也只是多維持一些年的生命。根據醫學統計,換腎平均只能維持5到7年,那時候病人就會再次腎衰竭。
這是因為無論是多么匹配的腎臟,都不是病人自己的腎臟,終究會有排斥反應。
當荊建的助手揭開體外腎臟培養裝置的遮蓋時,通過攝像頭觀摩的外國專家全都驚呼起來。
他們看到,在培養裝置里,一顆完好的人類腎臟正在活動著!
一般換腎手術,都是用的其他人捐獻的器官,這些器官都是用專門的器官保存箱保存。
而這顆腎臟,似乎還在進行生理活動!
在沒有人體系統的參與下,它依舊“存活著”!
“這是怎么做到的?”島國專家大木智猛的站起來,驚問道“它居然在一個裝置里生長?這個培養裝置能完全模擬人體環境?”
“這真的是現場視頻?”韓國專家樸景秀有點懷疑自己的眼睛,在一些科幻故事里,提出一種假設,在某個培養皿中,模擬人體環境,培養人的大腦。
而這里,他們培養的不是大腦,而是腎臟!
“當然是!你們親眼所見,現在手術真正進行!”謝子騫驕傲的介紹道,“而且這顆腎臟完全是由患者自己的干細胞誘導發育而成,理論上來說,這顆腎臟不會出現任何排斥反應,將伴隨患者的一生!大大延續器官移植患者的生命!”
“這是神才能做到的事情!”法國教授約瑟夫感慨道。
荷蘭專家巴斯滕和他的團隊成員們,此時都目不轉睛的盯著那個培養裝置,恨不得把它刻在腦海里,雖然這并沒有什么用。
荊建仔細的操作著,這顆人工體外培育的腎臟被他轉移到患者的身體里,進行縫合。
腎靜脈、腎動脈、輸尿管等等部位與患者的身體連接,重新建立生理聯系。
換腎手術非常復雜,至少需要五個小時以上,如果不順利,可能會需要十幾個小時。
幸運的是,主刀醫生荊建經驗豐富,手術軟硬件配置和腎源都非常匹配患者,手術的過程還算順利。
即便如此,整個過程也花費了七個小時。
這七個小時間,北大醫學院的團隊和四個國外團隊都沒有離開過觀摩室一次!他們不喝水、不吃東西,神經高度緊張,生怕錯過什么關鍵細節。
“手術完成了!”當把患者身體上的傷口縫合后,荊建總算松了口氣。
這場手術比他以前經歷的任何一場手術都要嚴肅,他需要拯救的不僅僅孫大海這一名患者的生命,更是無數需要器官移植者的希望!
“手術成功了!患者生命狀態穩定!但是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用來觀察體外培育腎臟的具體情況。”謝子騫說道。
“不好意思,請問這里洗手間在哪?”看到手術成功,這些外國專家們再也憋不住了,紛紛要前往洗手間。
其實不止是他們,北大醫學團隊的人也是一樣的感受。一群世界頂級的細胞學家、醫學家、基因學家,居然集體沖向廁所,這場面實屬罕見。
“目前來看,手術還算成功。病人需要繼續住院觀察。”主治醫生童凱對孫大海的父母說道。
“因為是你們是屬于自愿進行醫學試驗,住院費用和后續費用也是我們全包,不用擔心。”
“以我的經驗來看,孫大海目前的情況,比一般的換腎手術患者要好得到。”
“謝謝,謝謝醫生!”孫大海的父母感動的痛哭流涕,甚至還想下跪感謝。
童凱連忙把他們扶起來,說道“這件事我只是盡職而已,你們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