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允忽然站出來說道“陛下,鐵鷂子雖強,但也并非沒有克制之法!”
永安帝眼睛一亮,期待的看著衛允“衛卿快說!”眾人亦期待的看著衛允。
衛允道“鐵鷂子人馬皆著重甲,刀不能傷,箭不能破,然馬眼與馬腿處,皆無法著甲,若能采取相應之法針對,說不能便能破之!”
衛允這話一出,顧廷燁和沈從興兩位善戰的將領當即便眼睛一亮。
沈從興思索著道“陛下,衛指使所言有理,騎兵無論再如何裝備,為了方便行動,馬腿和馬眼處是萬萬無法著甲的,若是咱們能夠想到克制之法,那鐵鷂子便不足為懼!”
衛允一開始為何要組建重甲步兵而不是重甲騎兵
一是因為騎兵的成本遠遠高于步兵,從人到馬,武裝一個重甲騎兵的成本足以用來武裝七八個重甲步兵的了。
二是因為重甲騎兵的缺陷實在太過明顯,而且極容易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影響其戰力,花費這么大的成本,未免太過得不償失。
三就是因為大周缺馬,而重甲騎兵對馬的要求又尤其的高,不僅僅要載著身披重甲,手持武器的士卒,還要負擔馬匹自身的那一身重甲,尋常的馬根本承受不住,而馬匹的來源,不是握在西夏手中,便是握在遼國手中,衛允靠著無數商隊,花了六年的時間,才陸陸續續的從草原上運回來兩萬匹蒙古馬,花了足足近百萬兩銀子。
永安帝大手一揮,便定敲定了只待西北的軍情一傳回來,便立即派大軍西去。
永安元年七月初八日晚上,烽火傳信,八百里加急的軍報傳至汴京!
西夏出動大軍二十萬,自銀州一路東進,過興慶府,直奔榆林而去。
當即便舉國震動,元祐帝在位時,已然二十余年未有戰事,和遼國更是自元祐帝繼位之后,便一直都是和平相處,從未有過戰事。
可最近這幾年,卻戰事頻發,先是荊襄之地的叛亂,席卷四府之地,無數百姓家園被毀,流離失所,之后的逆王作亂倒是和底層的百姓們關系不大,可現在忽然又傳來西夏大軍進犯西北的消息。
一時之間,民間流言四起。
而流言這種東西,傳著傳著就變了味,而且若是有有心之人從中挑撥蠱惑的話,只怕··········
七月初十,早朝之上,永安帝令戶部調撥民夫、錢糧,兵部、運轉使司等所有涉及的衙門,全力配合。
任命英國公為征西大將軍,領威北侯沈從興為先鋒,領京郊大營五萬兵馬,并山東河北兩地的五萬府兵,合計十萬人馬前往榆林,協助英國公張老將軍固守榆林,加上榆林當地的西北軍,共領二十萬兵馬,迎戰西夏。
又命伏老將軍為副將,顧廷燁為左先鋒,領京郊大營的兵馬五萬,為第二路兵馬,走岷州一線,繞過慶州,延州,兵鋒所指,乃是西夏南境的大城蘭州。
同時,這一路兵馬也是為了防備西夏派出另外一只兵馬走蘭州,入蜀地。
而袁文紹手底下的兩萬四千黑甲軍,則被派去慶州,與錦衣衛同知張千鈞合兵一處,伺機而發。
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衛允好不容易從大理寺脫了身,未曾想剛剛進入戶部不到一月,就遇上了這么大的差事兒,將近三十萬大軍的狂草,人吃馬嚼的,每日耗費的糧草數以萬計,光是這次調撥糧草,需要征發的民夫就有十余萬,還有負責押送糧草的輔兵至少也得數萬之眾。
元祐帝在位四十余年才積累起來的那點本錢,就要一步步的消耗掉了。
朝堂之上,永安帝和大臣們商量著此次出兵的具體細節,衛允則在心里盤算起這次大軍出征在錢糧上的消耗。
也不知是怎么了,說的說著,忽然話題一轉,就說到如今民間留言四起,甚至傳出了當今官家非是天命所歸,所以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