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為何要行合縱,歸根結底,還不是利益使然,若是西夏能夠占據三川以及蜀中之地,便等同于掌握了一座糧倉,到時能夠為西夏帶去多少賦稅,多少糧食。
若是再進一步,能夠攻下大周的半壁江山,或者是將整個大周都納入西夏的版圖,到了那時,只怕連大遼亦不敢再掠西夏兵鋒。
彼時,就算是一統天下亦不再是奢望········
至于外交?國與國之間簽訂的盟約,兩國友好與共什么的,拜托,別逗了,那只是用來約束君子的東西。
西夏是君子?
在絕對的利益面前,哪有什么外交可言,若是當真有外交,那為何那些鄰近小國要紛紛自立,還不是為了權勢,為了利益,為了滿足自己心中的欲望。
只是西夏這般急切想要從大周身上撕下肉來,未免有些自視過高了,他當真以為元祐帝駕崩,永安帝剛剛登基,大周朝中新老政權交替,國祚未穩的情況下,西夏就能夠在與大周的較量之中穩占上風?就能吃定大周了?
西夏能夠行合縱,那大周便能行連橫之局。
但想要連橫,首先就必須要連橫的本事。
昔日的秦國,若非自身的國力強盛的話,縱使是有張儀這等大才,亦無法與楚國聯盟,形成連橫之局。
有了強秦,才有張儀!有了張儀,強秦才能更強,二者乃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若將今日的大周比作昔日的秦國,那么遼國,便相當于楚國,若是想要聯和遼國,大周就必須得展現出足夠強硬的實力,許出能夠打動遼國的利益。
衛允的話剛說完,殿中便肅然一靜。
片刻后,大相公韓章便率先說道“鴻臚寺卿鄧大人已然帶著使團抵達遼國上京數月有余,可遼帝耶律洪基的態度始終不明,咱們想要聯和遼國,只怕沒有那么容易!”
曹太后聽罷亦不住的點了點頭,深以為然的說道“韓大相公言之有理,衛卿家的想法是好的,可卻有些太過異想天開了些!”
然永安帝卻依舊有些期待的看著衛允,雖然他和衛允只做了半年多時間的君臣,但對于衛允,卻頗有幾分了解,若是沒有絕對的把握,以及周全的計劃,衛允絕不會在這個時候,當著眾大臣的面,說這件事情。
只是正如韓大相公和曹太后說的那樣,如今的遼帝耶律洪基頗有幾分油鹽不進的意思,而且大周此前可是一直擔心遼國與西夏聯和,南下進犯大周的。
永安帝不由得好奇的追問“不知衛卿有何良策?”
衛允長身而立,朗聲說道“回陛下,《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微臣看來,遼帝耶律洪基之所以如今還在觀望,遲遲不愿表明態度,不過是因為不論是西夏還是咱們大周,都不能給出能夠讓其滿意的好處罷了!”
“所以衛愛卿的意思是,咱們只要許諾給遼國能夠讓其心動的好處,說服遼帝耶律洪基,出兵攻入西夏!”
永安帝沉聲說道。
衛允道“陛下所言,正是微臣心中所想!不過除了許諾出好處之外,還需展現出咱們大周的強大才行,正如昔日秦國之橫強,須得讓別人知道咱們自身的強大而后才能連橫!”
“陛下,微臣有異議,似衛侍郎這般,未免太過異想天開了些,遼人犯我大周之心從未斷絕,區區小利,如何能夠說動遼帝,說動遼國!”
當場便有人冷言諷刺,提出質疑。
衛允卻道“所謂連橫,自然是互惠互利才叫連橫,若只是咱們大周讓出利益,才能說動遼國出兵的話,那就不叫連橫,叫借兵,若是這樣的話,便是咱們大周有求于遼人,此二者有天壤之別,還望這位大人莫要混淆了。”
“照著衛侍郎這般說法,若不許以重利,難不成讓咱們給遼帝開出空頭許諾,空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