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關鍵是誰也說不服誰,而且陜西政事頗為緊急,不能久拖,衛允雖然年輕,其能力如何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而且衛允乃是先帝寵臣,如今新帝臨朝,禹州過來的天子近臣們不斷被提拔,沖擊先帝留下的老臣們的勢力,方才的那道圣旨之中,對于那些錦衣衛將領們看似提拔,實則卻是一步步的將他們從權力的中心剝離出去。
錦衣衛同知張千鈞,衛允的小舅子,昔日受先帝之命,同衛允一同組建錦衣衛的老人,如今被調離了錦衣衛,去往北地的霸州任信安軍的指揮使,看似是擢升提拔,實際是怎樣的,大家彼此都心知肚明。
還有衛允的親信袁文紹,同樣是一手組建黑甲軍的錦衣衛元老,雖說被提拔成了錦衣衛同知,可袁文紹這個同知卻和張千鈞的同知有些區別。
最關鍵的是黑甲軍的軍權被交了出去,如今的黑甲軍統領,乃是郭淅庭,在文武百官們的眼中,郭淅庭在調入汴京之前,可是禹州衛所的百戶。
關鍵就在于郭淅庭禹州衛所百戶的出身,在其朝臣們眼中,郭淅庭與如今的顧二郎,沈從興,還有那個什么小段老耿之類的沒什么區別,都是來自禹州那個小地方,都是當今官家的親信。
而作為先帝寵臣的衛允,則被朝臣們主動劃入前朝老臣的隊列之中。
原本百官就因為山西布政使的人選僵持不下,這個時候,秦尚書忽然提議由衛允接任,雖有些人對此存疑,可還是有不少人認為以衛允在西蜀平定吐蕃之亂展現出來的能力,完全足矣勝任山西布政使這個位置,便接二連三的站出來附和。
起先只有那么零星的幾人,且大多都是和秦尚書交好的官員,可隨著眾人在心中掂量利弊得失之后,便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附議。
就連一向喜歡和衛允唱反調的兵部侍郎也說以衛允的能力,完全能夠勝任山西布政使一職。
玉階之上,龍椅后的珠簾之后,曹太后亦沒有表示反對,而是朗聲問階下眾臣,可有人有異議。
這個時候,衛允前些時候像永安帝示好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畢竟滿朝文武之中,衛允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明確表示站在永安帝這邊的先朝老臣。
而且永安帝還在禹州潛邸之時,衛允的所作所為,已然讓永安帝心中把衛允看做了半個自己人。
但壓倒永安帝心中最后一根稻草的,卻不是這一點,而是昔日先帝臨終之前,把他單獨召至養心殿,于榻前所囑咐的那番話。
永安帝的眼睛不禁變得愈發深邃,眼眸之中流轉著道道晦暗的光芒,目光不經間朝著衛允看了過去。
衛允的能力確實不錯,可汴京城的水有多深,永安帝比誰都清楚,這幾個月的皇帝做下來,他感受到的不是大權在握,生殺予奪的快感。
而是掣肘,來自太后的掣肘,來自朝臣的掣肘!
連下個圣旨,都要征求大相公們和朝臣的意見,還要去求太后加印。
他可是皇帝,堂堂的一國之君,九五之尊,都有如此大的阻力,更遑論衛允一個區區的三品官。
若是想要完成先帝臨終前的囑托,還不知要等多久!
永安帝若只是個想安安穩穩做皇帝,守著那點權勢不放的話,那他只要慢慢的熬下去就好,縱使現在不能親政掌權,但他終究要比太后年輕將近二十歲,總會有那么一天的!
可永安帝卻不甘于此,小人物亦可有凌云之志,更遑論如今依然飛黃騰達,一步登天的趙總全。
變法改革,整肅吏治,解決大周如今面臨的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使國力再上一層樓,厲兵秣馬,北上燕云,收復十六州的華夏故土,使九州復歸一統,完成大周歷代帝王的未竟之志。
“太后,朕亦覺得秦愛卿言之有理,衛愛卿于平定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