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ha突然就想起了兩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
那時候他還頂著孫喬熙的名字。
孫海寧確實是他的兒子,不過是養子。
地球上的生活其實要比在天城來的真實,至少恨是真的,愛也是真的,激烈得像臺風過境,寸草不生。
就alha來講,蔣阿嬌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存在。
倒不是因為長相,是隔著地域。地球和天城來講,一個是隱在光里的地域,一個是光環環繞的地方,雖說并沒有哪里好哪里壞這種說法,但是畢竟隔著天地,因此就像隔著物種,他看蔣阿嬌的時候總像是在拍攝人與自然,觀察另一種生物。
就像人喜歡觀察動物一樣,天使也喜歡觀察人類。
這種傾向可以理解為是對未知的好奇,也可以理解為是無聊。
不管是哪一種,alha仍然都接受了蔣阿嬌融入自己的生活。
長期在天城的原因,他對于外界的接觸其實不多,因此在和人或者和天使接觸上都有些問題。
這是安吉拉和一眾天使都很清楚的事情。
之所以讓他扮演孫喬熙的角色,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如果天城未來的領導者是一個社交恐懼癥者,那么將是一件令人覺得膈應的事情。
更可能成為一個被人利用的缺點。
因此,蔣阿嬌正好在此過程中擔任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作用。
原本的劇本里,其實并沒有蔣阿嬌,孫喬熙只要和自己的兒子能夠處理好關系就算是勝利。
然而,alha在最初的表現中并不令人意外,甚至比安吉拉和一眾天使所期許的更為真實。
作為一個父親,alha簡直是一個頂級失敗的模范。
他以為養一個孩子就是將他帶到這個世界,然后人氣生長。
就像種蘿卜一樣,種出來等于每日定時澆水,然后走人。
因此他在對待孫喬熙這件事情上,并不新鮮,也不驚奇。
孫海寧存在,即為存在,每日定時投喂,給予一定的物質基礎,算是生長環境,就像蘿卜的土壤,然后就期許孫海寧可以長成類似于每一個世紀的偉人一樣的偉大成就者,至少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但是事實上,并不是。
孫海寧在少時的順從之后,在青春期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在地球被稱之為叛逆期。
即使到矛盾初現的時候,alha夜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成長過程。就像并不是每一株蘿卜的幼苗都會長的很挺拔,雖然他們破土的時候橫七扭八,但是最終都會變成一只成熟的蘿卜苗,并結出來香甜如一的果實。
但是顯然,孫海寧長歪了,且大有往新物種發展的趨勢,他反抗于現有的蘿卜設定,或許養成為一個更有生命力的什么,比如……一個青少年組織的小頭目,小混混之類的。
打架,逃學,叫家長。
每隔一段時間就跟每個月的特殊時期一樣,三項流程來一遍。
孫海寧在試圖吸引孫喬熙的注意力。
小孩子渴望來自于父親的關懷。
但是顯然孫喬熙沒有理解到這樣了的深度。
他單純以為這是一場既定程序。
在被叫家長的第一次,除了短暫的不適應之外,他幾乎都很程序化聽完老師的聲嘶力竭勸說和吐槽。然后一種完全復制的眼神看著孫海寧,在同一個地方撫摸一下他的頭頂,說一句語調沒有變化的,“都聽見了嗎?”
孫海寧每次都不回答。
alha覺得他聽見了,那就應該聽進去了。
然而周期循環之后,并沒有任何的進展。
alha在感知到問題超出自己預計的時候,第一次發出了一個疑問,“孩子要怎么養?怎么教?”
他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