艘舊漕船之外,不少小型的烏篷船沿著河岸走,到這里也被攔住了。
這些船有小型的民船,多半是運貨的商船,除了渡口之外,道路上也明顯看到有人在盤查過往的行人。
若是沒有帶貨物的普通人便是直接放行,若帶著貨物,就是一個也不放過,或多或少都是要交錢才能過卡。
閔元啟皺眉看著眼前情形,這種設卡征稅的情形在大明太常見了,眼前這個是灌南縣和鹽課提舉司共同派設的卡子,前頭還有山陽縣和淮安府的卡子。在河南同山東等地,親藩眾多,各王府也派人在官道和河渡處設卡征稅,不管什么名目,交錢才得通行。
甚至很多紳糧大戶,借著辦團練和地方治安等各種名目,私立稅卡,這等事也是無法禁絕。
在大明,朝廷收的商稅和雜項相當有限,南方民間在隆萬開海后富裕無比,就算山東和江北等地,相較以往也是富裕很多,稅卡林立,限制了商業流通,肥了設卡的官員和相關人等,朝廷卻是半文錢的好處也沒落著。
眼前的稅卡,便是典型的私卡。
碼頭上熙熙攘攘人流密集,河面上船只來往不斷,一群穿著青布短襖,頭頂戴青色折上巾的漢子,手中拿著撓勾將小船不停勾向碼頭,然后船上的人談妥交了銀錢,這些青袍漢子再用推桿把船推開,他們都是神色輕松,這樣的事已經做了很久了。
在碼頭上方是一幢小型的河房建筑,地方雖是荒僻,這河房修的卻是不錯,屋面藍瓦獸脊,三開間院門,左右各三間廂房,再加上正堂,廚房馬房茅房一應俱全。
院中也是不斷有人群往來,人們多半穿著寶藍或繭綢直綴的衣袍,或直青布藍布的直身,頭戴六合一統帽,或是東坡巾,四方平定巾,唐巾,也有戴瓦楞帽,大帽的,不一而足,每有人進出,便是有銀錢入帳,在院門處便是有數個大筐,碎銀銅錢直接拋擲筐中,從早晨到午時,好幾個筐子已經裝的大半滿了。
閔元啟身后幾個人,都是伸著脖子看著那收錢筐子,好幾人俱是眼中發紅。
漕船越發接近,終于是有人將撓勾伸過來,將漕船拖到碼頭上。
“云梯關過來的漕船啊?”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漢子走過來,瞄一眼船艙,說道“半個月前就該過來的,老子還說這幫賊配軍在別處有什么好生發,不再熬紅眼煮鹽了哩。”
四周的人都笑,有人湊趣道“這般賊配軍除了煮鹽還有什么別的財路?也虧得楊大哥和關二哥仁德,按說不是灶戶,哪得隨意煮鹽?換了早幾十年,私藏熬鹽的鐵鍋大灶便是流配三千里的罪名哩。”
中年漢子名叫關二,是和楊世達換帖的兄弟,關卡上的事由他一手打理,差事肥,手底闊,自是有一群幫閑在身邊侍奉湊趣。
“萬把來斤。”關二也不多和這些衛所軍廢話,這些軍戶比普通的灶戶還要窮上三分,更不要說同那些鹽商大戶相比,沒多少油水可榨,瞄了一眼之后,當下便道“值得五十兩,兩成,交十兩便趕緊走。”
漕船上的人面面相覷,無人應聲。
“怎地?”關二感覺有一些異樣,怒目道“驢馬射出來的腌臟東西,還想著要和俺關二討價還價?”
漕船上可是有五個小旗,從七品的官,閔元啟更是穿著從六品的武官袍服,腰牌也懸在束帶上,身份相當明顯,但這關二卻根本未把眼前的武官們放在眼里。
關二開罵之前,閔元啟是有一些尷尬。
重生穿越,未來是明亡清興的大變革,閔元啟在時代的浪潮里感覺無能為力。從個人來說,他有一些可倚仗的身份,但也并不算高……這個官職只能叫他不被人欺凌,可得溫飽。如果想在亂世中自保,或是不被時代的車輪碾壓,就得努力向上。
所以聽說辛苦煮的鹽要白交兩成給人,閔元啟的第一反應便是要解決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