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后的淮安話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吃食的香味也很濃郁,淮安也是鹽商聚集地,這些家伙錢財來的太容易,除了造房買田之外,剩下的事情就是研究吃食,食不厭精,燴不厭細,反正怎么花錢怎么精致就怎么來。
這種風氣也影響到民間,淮揚菜在這個時候正處于早期的摸索之中,百年之后,大體上就成型了。
對閔元啟來說,在街邊買一籠包子,隨口吃上兩個就滿足了,他不象普通的衛所官兵,到了淮安第一件事是出脫鹽貨,然后便是找個好館子,好好的吃喝一番。
云梯關所那樣的地方,最堂皇的建筑就是守御所衙門,其余的建筑就是學校,廟宇,酒樓和飯館數量都很少,更不要說有淮安府城里那些上檔次的館子了。
三人吃著包子,氣質也更是土包子一個,到了鹽商商行聚集的地方時,來往時非富即貴,身上的袍服多半是綢面,內里再襯狐貍皮或貂皮,看到這三個旗軍打扮的走過,這些富商便是躲開幾步,甚至有人還掩著鼻子。
“這幫子混帳……”閔元金不憤的罵道“沒有咱們不停的煎鹽,熬的眼睛都紅了,身上煙熏火燎,起早貪黑受盡苦楚,他們哪來的這么好生發!”
梁世發沒出聲,他始終一副勤勞謹慎的模樣,小心翼翼的態度是擺在了臉上。這人很機靈,也很有心機,閔元啟此前的表現給梁世發等人相當強烈的沖擊,雖然表面上只是莽了一把,但事后的宣講,還有對未來大勢的分析,這些東西是梁世發沒有的。
以這個小旗官的本心來說,在此之前他根本看不起閔元啟。梁世發比閔元啟大五六歲,小時候在商行當學徒,認得不少字,精通算學,會談買賣,懂生意,知道和人溝通交流,這使得梁世發人緣很好,所有人都說這是個靈醒精明的人……這樣的人,是瞧不起沒定性沒本事的世家子,況且閔元啟還不是富商官紳的世家子,身上就只有衛所的世襲武職,還只是個百戶級別,這玩意,值得什么?
梁世發是一心要攢錢,將來在云梯關所干起買賣來,至于官職前程什么的,這個小旗官壓根就沒有考慮過。
事實上小旗官也是世襲,這東西從明初就有規矩,有的大將門,子弟一成年就是指揮僉事,起步最少也是千戶,然后干營兵哨官,把總,千總,再加指揮同知,指揮使,營兵干到游擊,參將,最后是副總兵,總兵,加都督府都督,太子少保領尚方劍,坐鎮一方位極人臣。
起步就不一樣,結局當然也是不一樣。
梁世發沒做過當都督將軍領尚方劍的夢,但富甲云梯關的夢是做過不少次。他的感覺,人要發財不光得精明,還得知道大勢。大商人多半就是大士紳,或者和士紳階層往來密切。一則是要得到士紳階層的保護,二來就是知道朝廷大勢,這樣不會吃太大的虧。
這個認識之下,在那天閔元啟分析過未來大勢后,梁世發對閔元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種東西,向來只有秀才相公們才懂,而且還得是府城大地方的士紳生員,窮鄉僻壤的生員士紳也不行,說不出個道道來。
而閔元啟行,說明這個青年百戶不象表面上那樣庸庸碌碌,而是一直考慮云梯關和本百戶的未來。
這就相當難得了!
梁世發服氣之后,便是一門心思將眼前的事給做好。
經過好幾家小鹽行之后,梁世發指著一家中等規模的鹽行,對閔元啟道“大人,咱們的鹽貨在淮安出脫,一半以上是在這家,人本份,給的價也算公道?!?
閔元啟瞇眼看了一下,招幌上是簡簡單單的一個“鹽”字,門頭上寫著是“張家老店”的字樣。
按大明的規矩,官鹽只能在府城和縣城售賣,不過現在鄉鎮村落都有鹽賣,主要來源就是小商販到府城來批發。
鹽行的鹽,來源當然主要是世襲的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