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李自成向北京的進發,史可法身為南京兵部尚書,也是南京六部中唯一手握實權的人物,在調控布防上著手準備,也是無可厚非。
大明的兩京制下,南京幾乎就是官員養老的地方,不得志的,或是暫且避政敵鋒芒的,到南京養望是最好的選擇。
但南京也不光光是養閑職官員的地方,南京是江南形勝之地,不折不扣的龍盤虎踞之所。也是整個江南的核心地帶,而且曾經為國都,現在又是陪京,所以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南京都遠超過蘇州和杭州,至于廣州南昌福州長沙等省城相較起來就差的更遠了。更下者便是昆明貴州等處,可以說,南京就是大明在南方,包括西南方向的重鎮。東南倭亂,西南夷亂,軍需的調派,調度兵馬,任命將領,這些事俱是南京該管,而并非是遠在北方的京師。
當然大的方向還是京師掌握,南京在正常情形下是負責南方事務的運作和執行。
做這些事的,便是南京的兵部尚書,也是大明在整個南方的實權人物,地位是遠在普通的督撫之上。
現任的南京本兵便是史可法,其在鳳陽任上嶄露頭角,以干練負責聞名。崇禎親自派駙馬鞏永固前往南方查看,鞏永固回京師后對史可法大加夸贊,史可法原本就有東林人脈的加持,此后更被崇禎信任,最終坐上了南京本兵的位置,也就是崇禎皇帝將大半個南方的安危,交托到了史可法的手里。
崇禎其實無用人和識人之明,在承平時節,史可法這種有操守,行事也算干練的大臣坐鎮南京是相當適合,最少是中規中矩,不會鬧出什么大亂子和麻煩出來。而到了崇禎末年,外有已經建國稱號的滿清強敵,內有李自成和張獻忠兩個大患,東南地方不光是大明的后方,也是漕運和糧餉的來源地,這樣的最為要緊的地方,理應挑選更有實際經驗和手腕更強,心智意志更為堅定的大臣去鎮守……但崇禎實在也是沒有辦法了,到崇禎末年時,孫承宗殉國而死,傅宗龍死,盧象升死,洪承疇投降,孫傳庭和丁啟睿崇禎要用來在中原西北地方與農民軍爭戰,看來看去,合適的人選也是實在不多了,用史可法也是迫不得已。
從后世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史可法最值得稱道的是操守,但除了操守之外,可謂一無是處。
如果主持南京大局的并非是史可法,而是孫傳庭,整個南明的局面可能大有不同。當然也可能沒有什么不同,畢竟孫傳庭在江南能掌握的政治資源遠不及史可法,南明史也有可能更混亂,誰也說不準。
眼下發生的事情,當然是來自史可法的布置。
北京危急,勤王令早就下達,不過這一次和八旗兵圍困京城的情形就是截然不同了。
北上勤王的兵馬屈指可數,文武官員的熱情都相當有限,史可法在南京是在做部署,比如有花馬劉之稱的劉良佐鎮守臨淮,窺視已經被闖逆控制的河南。
出身京營的悍將黃得功,品性操守都被史可法信任,所以鎮守離南京很近的滁州與和州,同時在十六年底,十七年初的時候,黃得功奉命討伐叛將劉超。
曹州總兵劉澤清實力不弱,主要是在十四年后,其奉命到河南救開封,頓兵不戰,多次奉命,劉澤清都找借口不奉詔,到十七年時,擁兵數萬的劉澤清已經實力不俗,史可法在做北上勤王和防御南京的準備時,便是把劉澤清放在地位次要一些的淮安。
更要緊的徐州此時尚無大將鎮守,但很快出身農民軍的高杰會從陜北和山西戰場一路南逃,在攻打揚州不成之后,高杰聽從史可法的命令,在九月時移鎮徐州。
至此江北四鎮大體形成,南明的武裝,直面強敵駐守淮泗徐州的便是這四鎮,定額兵十二萬,年餉六十萬,米六十萬石,不足之處,還允許四鎮自籌。
此外尚有在湖北的左良玉,以及浙江,湖南,福建和廣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