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乘的便是只有眼前這三頭毛驢了。
好在閔元啟騎的這頭個頭較為高大,估計和一般的矮小些的馬也差不多,最少閔元啟這個頭騎上去,兩腳還不至于劃到地面,且還備了馬鞍,算是閔元金和閔元忠有心了。
閔元金和閔元忠二人騎的便是不行了,沒有鞍,兩腳差不多能觸地了,兩頭孽畜還不服氣,昂昂叫喚著。
閔元啟苦笑著一揮手,說道“趕緊走吧,十來里地呢。”
三人壯漢騎著毛驢確實尷尬,一路上不少軍戶站在路邊叉手行禮,臉上神情也有些怪異。
若不是閔元啟在,光是閔元金和閔元忠兩人,怕是會有不少人說笑取樂了。
閔元啟這也是迫不得已,他要去的是千戶所城,距離百戶十六里地多些,雖然走路也累不著人,但距離這么遠走路去,太耽擱時間了。
從村落出來往西北方向,千戶所城就在淮河邊不遠,從西到東,一路到出海口這邊,南岸錯落有致的坐落著五座土城,時日侵凌,很多土城的外墻都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了。出村之后,往西北有一條可容雞公車對行,或是容一輛小型兩輪大車行走的道路。
云梯關這里沒有設州縣,方圓百里內只有衛所和集鎮村落,再往南二百余里更是大面積的空白區域,如果在后世看歷史地圖就會發現,整個江北也就是后世江蘇省一半的地盤,只有淮安和揚州兩個府,當時的徐州還只是直隸州,宿遷是淮安下一縣,海州也就是連云港也只是直隸州。而后世的鹽城地區有好多個縣市設立,后世一萬七千多平方公里的龐大區域,現在的核心區除了衛所外只有鹽城一個縣,也屬淮安府下管轄。
很顯然,此時的鹽城和周邊區域不可能是無人區,閔元啟估計這一片區域最少生活著百萬以上的人口,沒有政府機構,只能說明是大明朝廷懶政,或是人口雖多,居住相對分散,而且沿海大量的地方是灘涂和鹽堿地,在沿海地方居住的人口密度不高,朝廷又懶得多事,這才造成了眼下的這種局面。
以云梯關這邊來說,人口最少也有十幾二十萬人,大河衛雖然只有一個千戶所在這里,旗軍一千余人,余丁最少三四千人,加上家屬婦孺人口在一萬多人到兩萬人左右。
加上大量的民戶村落和集鎮,十幾萬人的人口肯定是有的。
這么多人是分屬四周的多個縣管理,來往相當不易,好在這個時代人們都信奉少和官府打交道,官府也視不擾民為善政,離縣城遠并非壞事,就算那些拿了牌票的衙役和幫閑,騷擾勒索也嫌地方太遠而不來,這就再好不過了。
從百戶村口出來,各有幾條叉道,往千戶所城的,也有往其它百戶的小道,閔元啟等人走到一半路程時,行人漸漸多起來,有不少人也是往著所城趕路。
大半的都是普通的旗軍,臟兮兮的胖襖或是普通的破舊襖服,有單身行走扛著條扁擔的,這是往所城去找活計的,四周的百戶窮人多,所城也不大,想成功在所城找到活計的希望也不大。
也有推著雞公車,上面放著行李,或是左右兩側坐著老婆孩子的,多半是去走親訪友。
還有是推著糧包的夫子,也有一些放滿了貨物,沿著道路到村落叫賣的貨郎。
快到午時的時候,太陽高懸,天氣逐漸暖和起來,四處是農田,稀疏的密林,還有各有目標的過客,沒有什么燥音,人們見到騎驢的武官經過時會避讓開,或是主動叉手行禮……畢竟十之七八的路人也是各百戶的軍戶,遇著武官的時候,該有的禮數還是要有。
臨近千戶所城的時候,人群變得密集起來,村落也更多了。這些村落并非是守御所下的百戶,而是滋生的余丁聚集成村,加上外來的民戶依城而居形成。
形成的原因也很簡單,嘉靖到萬歷年間倭寇橫行,云梯關這里也有倭寇從海口入侵,很多民戶跑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