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森放了糧之后也趕了來,二三百號人聚集在蓄水池邊上,眼巴巴的看著閔元啟。
遠處瓦片出窯,有一陣歡呼聲,不少人轉頭看了看,卻又是將眼光放在閔元啟身上。
這坎池曬鹽之法就算是鹽城那邊怕也只是聽說,徐光啟在淮揚一帶巡行和提倡曬鹽時,眾多鹽戶灶丁只是聽說,眾人俱沒有機會學習和實踐,待徐光啟的倡議失敗,在淮揚推廣曬鹽失敗,前后短短時間,淮揚地界的人們壓根都沒有弄明白怎么回事,這事就草草結束了。
眼前的百戶大人,似乎是胸有成竹,但事涉所有人的生計,誰能不緊張?
現在這一天三頓飯有干有稀,全家俱能吃飽,可若是這幾百兩銀砸下來,百戶大人的事沒弄成,怕是眾人往下去又得吃糠,有好的愿景在前頭,誰愿過苦日子?
閔元啟一直注意的是引水位和排水渠,再加上對接的坎池。
另外蓄水池用的工。力最多,他要看底部和四壁的石料是不是用的扎實,有沒有夯實……除了所城的工匠,另外雇傭的大工都是石作和瓦作,若是這些匠人出工不出力,閔元啟自然也有區處。
好在這年頭人心可能還算樸實,也可能是閔元啟一天來看五六次,在這蓄水池的底部,閔元啟看來看去,俱是找不到一處省料少力的地方。
池底和四壁都夯實了,用手摳都摳不太動彈,底部四基用條石,中間用瓦片,四壁是夯實了,沒有辦法用石料或瓦片砌起來,用石料的工程量大到可怕,用瓦片只能用土粘,工藝過不了關,過不久就都會掉落下來,白瞎功夫。
閔元啟倒是有些后悔,自己依稀記得水泥或混凝土制造的原理,但細節已經記不大清,若是當初看到時用些心思,怕是能砌成大的水泥池子,蓄積鹵水的功能便要強大的多。
只是再換個角度,就算有制水泥的辦法,這么大的池子,工本費再省,料錢也能叫現在的閔元啟破產了。
這陣子朱萬春給的銀子已經消耗過半了,還好鹽池工程已經是接近完成,閔元啟也是耽擱不起了。
“甚好,工料足,各人做事俱是用心了。”閔元啟抬頭看上去,一張張黑黝黝的臉龐正俯看著自己,就算呆在池底,也能聞到這些人身上的汗臭味,從早到晚,大工和小工還有軍戶,不分男婦俱是要出盡全力……這一天下來的飯食可不是白吃的,做這活計也不比農忙時清閑,只是閔元啟抓著了好時機,這農閑時候人們多半無事,男子們多半去遠處攬工扛活,婦人在家做些針腳活,比如納鞋制鞋,或是紡機紡布,用這些事來貼補家用,若是光靠眼前這些田畝土地,怕是軍戶們早就全家餓死了。
眼下有現成的活計,能省下十來天的嚼谷,這也算是另一種層面的攬工了。
這個年頭的人們不怕下苦,更不會抱怨,這些天來下來不管男婦俱是如此,當閔元啟抬頭看時,雖然眼前這些人臉龐黝黑,身形瘦弱,衣袍破爛,這場景就算后世的影視劇里的乞丐也扮不出來,但閔元啟卻并未嫌棄,甚至頗有一些認同感。
這些天下來,眼前這些人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符號,也不是簡單的名字,現在閔元啟不光是認得所有人,甚至已經知道了很多人的家世背景,包括現在各家的情形甚至生活習性……
比如閔元忠家負擔最重,五個娃娃最大的才八歲,最小的還在吃奶,雖然閔元忠也是閔家的人,但早就是遠支,家里沒甚家底,小旗官也不比旗軍多賺幾錢銀子,家里人口多負擔重,這鹽池的活計,閔元忠家的娘子每天背著最小的娃娃拿著木鍬上工……
高存誠家里有個半癱的老娘,日子也過的很是艱難。
梁世發家里負擔不重,兩個娃娃,父母身體還算健康,為人大方,主意多,在小旗里很有威信,但卻有個懼內的毛病,經常聽到他娘子在院里大聲斥罵梁小旗……不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