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惜命……雖然可能鹽池的事完了,以后還得吃糖咽菜,但好歹能活下去。只是客兵征糧的事若是壓下來,日子就會弄難過,弄不好家中得有人餓死,甚至賣兒賣女。但事未到臨頭,怎么知道會沒有絲毫轉機?在憤怒,疑惑,膽怯,惶恐,懼怕等若干情緒的影響下,離開的人雖然腳步沉重,心有不甘,但還是一步三回頭的離開了。
接著是一陣嘈雜的議論聲,婦人們議論聲響很大,也有一些尖嗓子在叫罵著什么,在原本寂靜的村莊顯得格外刺耳……這想必是婦人們聽說了要征糧的事,加上鹽池的事情不順,幾件事迭加,使原本充滿希望的心情突然一下子墮入了井底……這種落差之下,沉不住氣的婦人們開始哭罵起來,實在不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
在各種聲響中,隱隱就有一些對閔元啟的抱怨,閔元啟站在廊檐之下也是聽到了。
人心就是這樣,閔元啟現(xiàn)在的威信還沒有高到叫人無條件信服的地步,到目前為止,他就是給一些匠人和訓練的旗軍們每天發(fā)四升糧,還有一些免費的飯食,但大伙兒也是拿刻苦訓練和每天從早到晚的貪黑勞作換來的……閔元啟可不是那些貪婪無理的武官,他們能極力的壓榨自己治下的軍戶,把旗軍和家屬們當成苦力農奴來使喚,并且毫無愧疚之心,可是他們換來的也是敷衍樣子的活計和背地里的唾罵……雖然閔元啟沒得到更深層次的支持,但最少百戶下的旗軍和他們的家屬們最少不會在背地里唾罵他!
現(xiàn)在這種時候,希望象是落個空,更多的禍事在暗夜里排隊等著上門。婦人們生氣,惶恐,加倍的焦慮,在情急之下人都會找一個泄憤的孔洞,惹出事非來的閔元啟挨幾句罵,豈不是相當正常的事情?
當然,這些人們也不會理解,閔元啟和楊世達爆發(fā)的沖突是他有意為之……旗軍們過的太苦了,被壓榨的也太狠,這些人已經在多年的茍且之下變得無比的懦弱和無用。就算閔元啟有心要當一頭獅子,但也得先把部下們骨子里的狠勁給逼出來,不豎一個大敵,沒有一個敵人,怎么能鼓勵起人們的心氣,真正的建立起一支能對敵的武力?以閔元啟的認知,在大明崇禎十七年這個末世,又怎么可能保的住錢財富貴?就算要一路南逃駕船出海,沒有武力就是別人刀板上的肥肉,任人宰割罷了……
在當初決定不交銀時,閔元啟可能只是單純的憤怒,甚至動手的時候也是沖動的情緒化決定,但當事后這十來天里,閔元啟早就把事情想的相當通透了……閔乾德早在十天前就派人送信來,問起與楊世達的事,這位老叔相當關切,閔元啟能感受到閔乾德的關切之情。
宗族的守望相族,血脈之親,在閔乾德身上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回想起當年,閔元啟被迫搬離千戶所城的時候,對這位族叔不能沒有半點怨恨,現(xiàn)在回想起來,身處高位居于所城守護整個家族,這事情當年的閔元啟是萬萬做不到的,宗族的決斷也不能說是錯誤。閔乾德的信中直言想去府城設法解決這事,托某個關系較為親近的指揮同知,再約幾個在地方有勢力的鄉(xiāng)紳,然后賠上幾百銀子給楊世達,臉面和實惠都有了,大河衛(wèi)好歹也是軍隊衛(wèi)所,不象是一團散沙的地方村落,閔元啟還有官職在身,未必楊世達敢殺官造反?當時打起來,吃虧的也不是楊世達本人,而是關二等幾個青皮混混,這些人的賤命不值錢,況且只是傷了人沒有人命,花幾百銀子這事也差不多能擺平了……
但閔乾德沒有提過河交交銀的事,事情很明顯,連李可誠這個千戶的船也得交銀,就算閔乾德托到指揮同知一級,楊世達最多拿賠償?shù)你y子揭過此事,但此后的鹽船該交銀還得交銀,而且說不準第三百戶的鹽船還會被刁難,甚至會被加收銀兩……
閔元啟直接謝絕了叔父的好意,并且很明確的告訴了閔乾德,軍戶也好,閔家子弟也罷,安閑廢棄太久,如果想在這樣的亂世中自保,野